李秀成奋斗一生也未曾达到偶像的高度! 他的偶像是他的同龄人,大家也应该知道是谁。 李秀成在《自述》中提及东王杨秀清时,笔下常流露难以掩饰的敬意。 两人同为1823年出生的农家子弟,命运却在太平天国的洪流中走向截然不同的轨迹。 当杨秀清在1851年永安建制时已能运筹帷幄,28岁指挥太平军突破清军重围时,同是28岁的李秀成尚在罗大纲麾下做一名普通圣兵,在攻打永安城的战斗中初次见识战场的血火。 他对杨秀清的崇拜,终其一生未能逆转。 杨秀清虽目不识丁,却展现出惊人的军事天赋。他策划的西征战役连克安庆、九江、武昌,建立长江中游根据地,1856年二破江南大营时,以分兵合击战术摧毁清军经营三年的防线,解除天京之围。 这些战略手笔,让李秀成在自述中由衷感叹"东王佐政事,事事严整,立法安民,民心佩服"。 反观李秀成,在太平天国后期以"围魏救赵"战术二破江南大营,开辟苏浙根据地,也是战功赫赫,但正如史料对比,杨秀清三年未竟的江浙攻略,说明时机不到,李秀成虽达成,却未能扭转天国颓势。 最令李秀成折服的,是杨秀清将烧炭工、矿工编练成军的组织力。 其主持制定的《行军总要》《太平军目》,使太平军初期纪律严明,战斗力远超清军。 这种从底层淬炼出的军事制度,让李秀成在自述中写下"不知天意如何化作此人"的喟叹。 即便杨秀清后来因权力斗争死于非命,李秀成仍在狱中坚持认为"东王在世,天国不致如此",真是道尽了对其军事才能的终极推崇。 两人同岁却境遇迥异的背后,是时代机遇与个人禀赋的交织。 当杨秀清在1853年定都天京时已掌握军政大权,李秀成还在镇江前线从士兵一步步晋升。 杨秀清留下的战略遗产,成为李秀成后期支撑天国的根基;而李秀成即便在苏福省推行"着佃交粮"等改革,也难以复制杨秀清时期的令出一门。 杨秀清的优势,首先在权威的绝对性——他以“天父代言”整合教权与军权,一句“天父圣旨”便能让诸王俯首,这种制度性权威是李秀成终其一生难以企及的,后者即便在苏浙声望日隆,调兵仍需“苦劝”诸王,难有杨秀清“令出如山”的效能。 再看战略布局,江浙本是杨秀清早有规划的“东南粮仓”,1856年他已密令罗大纲试探镇江往东,天京事变却让这盘棋戛然而止。 后来李秀成虽克苏杭,却只是拾捡残局,未能如杨秀清原计划般与西征形成呼应,他不就陈玉成的安庆只顾经营东面。 论整军,杨秀清创《太平条规》,以“斩左脚入民宅”的铁律锻造出纪律严明的劲旅,其对底层士兵的组织力,还有整体战略,与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的湘军制度相较,是高出一筹的。 可叹天京事变这道裂痕,不仅断了杨秀清的性命,更碎了太平天国本有不小胜算的江山梦,那曾触手可及的推翻清朝的希望,终究成了历史叹惋的“天意弄人”。 #太平天国#
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国后期最能打的将领、英王陈玉成命令自己的部将扶王陈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