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不怕美国,说白了,中美这架势就是全世界围观的大戏,谁也不怕谁。美国仗着11艘航母满海跑,美元一加息全球就得哆嗦,看着厉害,可用的全是借来的钱,欠了一屁股债,活脱脱一个暴发户。 当iPhone在中国组装,特斯拉在上海量产,耐克鞋标着“Made in China”时,一个问题浮出水面:到底是谁离不开谁? 答案可能比想象中更复杂,疫情期间,当全球工厂停摆时,中国工厂率先复工,从口罩到呼吸机,短短几个月内让产能翻了几十倍,这种“什么都能造”的能力,正是中国独有的全产业链优势。 什么叫全产业链?简单说就是从原材料到成品,每个环节都能在国内完成,想造一台手机,需要屏幕、芯片、电池、外壳,还需要精密机床、化工材料、稀土元素。 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意味着几乎任何工业品都能在这里找到完整的供应链。 看看新能源汽车就知道这种优势有多厉害了,十年前,特斯拉还是小众玩具,中国新能源车更是几乎空白。 但到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8年全球第一,不仅比亚迪、蔚来在国内热销,连特斯拉也把最重要的工厂搬到了上海。 造车需要电池,中国有宁德时代;需要稀土永磁材料,中国产量占全球60%;需要锂矿加工,中国占全球产能65%;需要充电桩,中国数量占全球一半以上。 一条龙服务,成本低,效率高,质量还在快速提升。 反观美国,虽然有苹果、特斯拉这样的设计巨头,但制造环节大多外包。 这在平时没问题,甚至能降低成本,但一旦供应链出现波动,问题就暴露了。 芯片短缺让底特律的汽车工厂停工,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钱生钱”的模式在好时候确实来钱快,华尔街的金融精英动动手指就能赚取巨额利润,但这种模式有个致命弱点,不创造实际价值。 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教训,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时,那些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瞬间变成废纸。 相比之下,实体制造虽然赚钱慢,但创造的是实实在在的价值。 一台挖掘机可以用十年,一部手机能联通世界,一块太阳能板能发电25年,这些东西不会因为股市崩盘就消失,反而在危机时刻更显珍贵。 当然,美国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试图把半导体制造拉回美国,特朗普时期就开始喊“制造业回流”。 但重建制造业谈何容易,培养一个熟练技工需要几年时间,建设一条生产线需要数亿投资,形成完整产业集群更是需要数十年积累。 中国的制造业优势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从1950年代的“一五”计划开始,经过70多年的积累,才有了今天的完整工业体系。 这期间有过弯路,也有过挫折,但始终没有放弃对实体经济的坚持。 这种变化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技术进步的成果不应该只属于少数人,而应该让更多人受益。 这可能才是这场大国博弈最重要的意义,通过竞争推动创新,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信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美国亮出底牌!若中美发生战争,美国明确要求日本与澳大利亚表态!7月12日,根据外
【37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