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脚刚警告完中国,后脚就动真格了!印度二话不说,猛砸250亿卢比,下定决心要自己开采稀土。
这事儿还得从今年 4 月说起,中国对 7 种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印度的稀土进口量从 2024 年同期的 2270 吨暴跌到不足 400 吨,直接把国内汽车制造业逼到悬崖边。
巴贾杰汽车的工程师私下透露,他们连生产电动车的永磁体都快断货了,有些工厂的库存撑不过 72 小时。
印度这才慌了神。虽说官方数据显示印度稀土储量高达 690 万吨,全球第三,可开采量却连全球 1% 都不到。
过去几十年,印度 90% 的稀土加工依赖中国,从矿石分离到高纯度提炼,整条产业链的核心技术都攥在中国手里。
就拿永磁体来说,印度本土只能炼出 82% 纯度的半成品,成本却是中国的三到四倍,结果 85% 的高端磁体还得从中国进口。
这次中国收紧出口,直接戳中了印度的 “七寸”——30 多家汽车企业停产,连塔塔汽车这样的巨头都被迫调整生产计划。
在这种压力下,印度政府终于坐不住了。7 月 9 日宣布的 250 亿卢比补贴计划,目标很明确:未来七年支持三到四家本土企业,用印度自己的稀土矿生产 4000 吨钕、镨永磁体,而且原材料本土采购比例要从 50% 逐步提高到 80%。
说白了,就是逼着企业 “断奶”,哪怕多花钱也得用国产矿。更有意思的是,印度还悄悄布局海外 —— 国有公司 KABIL 刚拿下阿根廷两处稀土矿的开采权,欧盟也跟着掺和,通过《战略原材料法案》给在印稀土项目提供政策担保。
但这钱真能砸出个稀土产业吗?业内人士泼了冷水。
首先是技术关难过。稀土提炼需要高精度分离技术,中国用了几十年才做到全球领先,印度现在连基础的提纯工艺都没吃透。就说永磁体生产,印度国企 IREL 的规划是到 2030 年产能才 1000 吨,连当前需求的 2% 都满足不了。
其次是资金缺口大。建一座标准化稀土矿山至少得 400 亿卢比,250 亿补贴连个零头都不够,剩下的钱从哪儿来?更麻烦的是,印度 80% 的稀土矿分布在东部海滩,开采涉及环保争议,地方政府和原住民的阻力不小。
其实印度早有 “自力更生” 的打算。2025 年初启动的 “国家关键矿产使命” 已经砸了 1630 亿卢比,还破天荒地向私营企业开放稀土勘探。
可现实很打脸:今年 1 月刚签的日本稀土供应协议,到 6 月就被印度单方面暂停,理由是 “优先保障国内需求”。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让国际合作伙伴心里直打鼓。
更尴尬的是,印度前脚跟美国、日本组 “稀土联盟”,后脚就被中国查获一家企业伪造 30 份承诺书,把 120 吨本该用于电动车的稀土磁铁转手卖给美国军火商,每吨净赚 3 万美元差价。
这事儿曝光后,中国直接冻结了涉事企业的出口许可,连后续 200 吨订单都取消了,印度汽车业的 “救命稻草” 彻底断了。
现在印度面临的局面有点骑虎难下。一方面,国内汽车制造商天天催着政府找中国谈判,希望恢复稀土进口;另一方面,莫迪政府又想借着 “去中国化” 的东风,把稀土打造成战略筹码。
可他们忘了,稀土产业链不是一朝一夕能建成的。中国能掌控全球 90% 的加工产能,靠的是从采矿到回收的全链条布局,还有成百上千项专利技术。印度就算砸钱建工厂,培养技术工人、攻克分离工艺、完善环保设施,样样都得花时间。
有专家算了笔账,就算印度所有计划都按时完成,到 2030 年也只能满足国内 10% 的需求,剩下的还得依赖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