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再一次向全世界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由于日本缺少稀土,又依赖稀土,所以他们想了一个办法,自己去挖泥巴来提取稀土。 稀土,这名字听着普通,却是现代工业的 “幕后功臣”。 小到手机里的芯片,大到航天器的零部件,少了它,很多高科技产品都玩不转。 日本的工厂里,每天都在产出这些离不开稀土的宝贝,可自家的土地上,这东西却少得可怜。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他们 90% 的稀土都得从中国进口,就像家里的柴米油盐全靠别人供应,日子久了,总怕哪天干粮断了。 2010 年,这层担忧变成了现实。中国为了保护本土资源,收紧了稀土出口的闸门。 日本的企业瞬间慌了神:稀土价格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蹿,不少生产线因为缺料停摆,连造高端镜头的研磨材料都快见底了。 这次 “断供危机” 像一记警钟,敲醒了日本。他们意识到,不能再把脖子伸给别人掐着,必须自己找到稀土的来路。 目光扫过国土,最终落在了广阔的海洋 —— 地球大半都是海,深海底下说不定藏着 “稀土宝库”。 可兴奋劲儿刚上来,就被现实泼了冷水。 5000 多米的深海,压力大到能把钢板压变形,水温低得冻人,漆黑一片不见光亮,普通设备下去就是 “有去无回”。 但日本人的犟脾气上来了,政府砸钱支持,科研人员泡在实验室里,一门心思攻克深海设备的难关。 材料换了一茬又一茬,设计改了一遍又一遍,光是模拟深海压力的测试,就做了上千次。 2022 年,他们尝试时发现设备下潜到 2500 米后,机械臂突然卡住了,折腾半天只捞上来几捧泥巴。后来才发现,是深海压力让零件 “认怂” 了。 这次失败没让人打退堂鼓,反倒摸清了门道,两年后,在小笠原群岛附近,改进后的设备成功下潜到 5500 米,总算带回来一小桶深海泥。 检测结果一出来,大伙松了口气:里面的镝、铽含量不低,都是造电机、磁铁的关键料。 不过,这离真正能用还差得远。这些泥巴里 90% 都是水,脱水得用特制设备;分离稀土的工艺,跟陆地上的矿石完全不同,连澳大利亚的老牌工厂都帮不上忙。 有人算了笔账,要想商业化开采,至少得等到 2040 年。 可这终究是借别人的力,想彻底挺直腰杆,还得靠自己的深海矿。 日本的动作也给咱提了醒:稀土太重要了,导弹、战机、机器人都离不了,得攥紧了。 所以咱也加了把劲:关键技术看紧点,防着被人偷师;价格按成本算,不能白给人当 “冤大头”;给美日的供应量控着来,不能让他们存太多 “战备粮”。 说起来,深海采矿的坑,早就有人踩过。 巴西采深海铁矿时,设备被洋流冲坏,修一次花了上亿美元;印度尼西亚挖深海镍矿,泥浆泄漏污染了大片海域。日本要真把稀土泥挖上来,这些麻烦恐怕一个都躲不过。 现在看来,日本跟深海泥巴较劲,确实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 但能不能成,还得看技术过不过关,成本降不降得下来。而中国,手里有矿,技术过硬,一步一个脚印走,总能走得更稳当。 看日本费劲挖深海稀土,评论区吵翻了。 有网友直戳痛点:“五千米深海挖泥巴?这成本怕是能把稀土卖出黄金价吧?中国稀土产业链都玩得熟透了,他们这折腾半天,最后可能还是得买咱们的。” 也有人觉得这股轴劲儿挺厉害:“资源少逼出来的本事,敢啃深海这块硬骨头,至少勇气可嘉。现在不试试,以后更没辙。” 更多人操心环保:“深海生态多脆弱啊,设备一折腾,底下的生物还能活?别稀土没挖着多少,先把大海毁了。” 还有人联想到国际博弈:“说白了就是不想被卡脖子,但哪有那么容易?真能成,美国估计得偷着乐,又多了个能分走中国话语权的主儿。” 那么你么你认为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日本再一次向全世界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由于日本缺少稀土,又依赖稀土,
苔藓芳草峦
2025-07-12 17:09:25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