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男子坐5个小时飞机,竟然发现放的全是外国人视频,他看了一圈,整个飞机上外国

文姐分享生活 2025-07-12 15:09:56

新疆,男子坐5个小时飞机,竟然发现放的全是外国人视频,他看了一圈,整个飞机上外国人屈指可数,他一气之下,直接怒怼机组:“吃哪家的饭,端哪家的碗,飞机上也没几个外国人,能不能整改?”机组人员回应,会听取意见! 机舱里的“文化追问”:5小时外国视频引发的思考 “这飞机是外国人的飞机吗?”7月10日,新疆飞往乌鲁木齐的航班上,这句带着质问的声音,打破了机舱里的沉闷。发问的男子叫陈宇,五个小时的航程里,他盯着屏幕上循环播放的外国视频,心里像堵了块石头,越看越不是滋味。 一、五个小时,“外国风景” 霸屏 登机时,陈宇特意选了靠窗座位,想着能看看高空景色。飞机平稳爬升后,机舱显示屏亮起来,播的是国外海岛风光,碧海蓝天挺好看,他没多想。可一个小时过去,屏幕还在放外国小镇、外国明星采访,他开始犯嘀咕:“咋一直是外国内容?” 偷偷瞅了瞅周围,满机舱大多是操着西北口音的中国人,拖家带口去新疆旅游的、穿着工装返乡的,还有像他一样出差的。“总共没几个外国人,这视频播给谁看?” 陈宇越想越别扭,尤其听到后排大叔嘟囔:“这飞机上咋净放些洋玩意儿,咱国内大好河山不比这差!” 他心里的火 “噌” 就上来了。 二、怒怼机组:“吃哪家饭,端哪家碗” 航程过半,陈宇实在憋不住,起身找机组人员。空乘小赵被拦住,还以为是普通需求,笑着问:“先生需要什么帮助?” 陈宇指着屏幕,声音带着气:“五个小时全播外国人视频,飞机上没几个外国人,你们咋想的?” 小赵一下慌了,解释:“内容是公司统一安排的,按固定顺序播放……” “固定顺序?” 陈宇提高声调,“美国人飞机上会播5小时中国人视频不?吃哪家的饭,端哪家的碗!咱飞国内航线,乘客都是中国人,多放点咱自己的文化、风景能咋?” 这话像颗小炸弹,周围乘客纷纷看过来,有人默默点头,有人掏出手机录像。 小赵被问得脸通红,支支吾吾说会反馈。陈宇还不罢休:“别光说反馈,信不信我能调监控?这一路播的啥,大家都看着呢!” 这话一出,小赵彻底没了声,低头快步离开。机舱里瞬间热闹起来,前排大妈拍腿叫好:“小伙子说得对!咱中国的大好河山,咋就不能在飞机上显摆显摆!” 后排大叔也附和:“就是!新疆这么美的地方,播点新疆风景,咱看着也得劲!” 三、“文化错位” 戳中谁的神经 下飞机后,陈宇把经历发在社交平台,很快炸了锅。有人晒出国内航班播外国视频的截图,有人分享自己遇到的类似事儿:“上次坐航班,播的全是外国电影,想给孩子讲讲中国文化都没素材。” 大家越聊越热,话题从 “航班视频” 延伸到 “文化展示”—— 为啥在国内场景里,我们总习惯 “让外国内容占C位”? 有留学生留言:“在国外,人家航班、地铁里,满是本国文化宣传,咱中国文化这么好,咋就不自信展示?” 这话戳中不少人。陈宇看着评论,想起飞机上那些中国面孔,老人孩子眼里的迷茫和困惑,突然明白:不是大家爱挑刺,是这份 “文化展示的缺失”,让身处其中的中国人,觉得自己的文化 “没被看见”。 四、航空公司:“没想到影响这么大” 事件发酵后,涉事航空公司连夜回应,说视频播放是 “系统默认程序”,会立刻调整,增加中国文化、风景、民俗内容。可网友不买账:“默认程序?那平时咋没想着优化?” 还有人翻出航空公司之前的宣传,全是 “国际化服务”,却很少提 “本土文化传播”。 陈宇接受采访时说:“我不是针对外国内容,是希望在咱自己的航班上,先把中国文化 ‘端上桌’。咱中国人坐飞机,想看到自己的山河、自己的故事,这不过分吧?” 这话得到无数点赞,大家开始反思:文化自信不是喊口号,得从这些 “日常细节” 里体现 —— 航班视频、机场宣传、公共设施,每一处都该是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 五、从“机舱争议” 看文化传播的 “里子” 这场争议,像一面镜子,照出文化传播的 “短板”。我们有世界顶尖的高铁、先进的机场,却在 “文化展示” 上,总给外国内容 “让道”。不是说不能有外国文化,而是在国内公共场景里,得先把 “自己的根” 站稳。 有文化学者点评:“航班是流动的文化空间,乘客来自天南海北,这是传播中国文化的绝佳机会。放5小时外国视频,不是国际化,是丢了 ‘文化主场’。” 这话点醒很多人 —— 文化自信,要从尊重自己的文化开始,从主动展示自己的文化开始。 六、后续:“中国风景” 登上航班屏 一周后,陈宇收到航空公司反馈:航班视频库新增了《中国大好河山》《非遗里的中国》等内容,国内航线优先播放本土文化作品。他特意再坐同一航线,看到屏幕上出现新疆的草原、敦煌的壁画,旁边乘客兴奋地给孩子讲解:“看,这是咱中国的莫高窟,多壮观!” 陈宇笑着掏出手机,把这一幕拍下来,发了条朋友圈:“文化自信,从看得见自己的风景开始。”

0 阅读:2
文姐分享生活

文姐分享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