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子女中,名气最大的,莫过于诗酒风流的二公子袁克文。他出生于汉城,生母为朝鲜人金氏。袁克文从小就很聪明,特别得袁世凯器重,甚至引起了哥哥袁克定的猜忌。他15岁时,袁世凯就派他去南京料理一些事务。办完事后,袁克文想着秦淮风流,不可不看,就逛到了南京的烟花柳巷中。
在这儿,他发现一名女子与众不同,虽然流落风尘,但气质高贵,容貌美丽,还知书达理。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女子名叫叶蓁,原本也是富家千金,因为家庭生意破产,不得已才沦为歌妓。两人一见钟情,相约白首,但袁克文不能长留南京,于是叶蓁把自己的一张小照赠予袁克文,盼他早日来娶自己。
袁克文倒也珍惜这张照片,但他回到家里给父亲请安的时候,照片不小心从口袋里掉出来。袁世凯大怒,因为袁家有个家规:
子女婚嫁皆听从父母之命,不可自己做主,毕竟这也是袁世凯拉拢不同政治势力的手段,可不能浪费了。
袁克文知道大祸临头,突然急中生智,说这是自己专门为父亲物色的美女。袁世凯一看照片,果然是大美女,大赞袁克文孝顺懂事。然后袁家就派人去迎娶叶蓁,只不过新郎从风度翩翩的少年郎,变成了中年死胖子袁世凯。
但是袁克文和叶蓁都对此无能为力,就这样,叶蓁成了袁家六姨太,此时她只有14岁,袁世凯已经46岁了...
论当了男朋友的小妈是什么体验?
叶蓁倒也认了命,因为她漂亮聪明,袁世凯对她叶非常宠爱,称帝后封她为“嫔”。她一共为袁世凯二子三女,在袁家也算有一席之地,生活过的很不错。
我知道有人想问,她和袁克文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不会出事吗?这就很难讲了。因为三公子袁克良曾经联合大公子袁克定,向袁世凯告发过一件事:
六姨太叶蓁有一次打扮成未嫁的少女模样,陪同袁克文夫妇在包厢里听戏。
这显然就是让二少奶奶给俩人约会打掩护了。面对袁克文这种多情丈夫,妻子刘氏恐怕是早就习惯了...
那时袁克定正满脑子脑补二弟和自己抢太子之位,就把俩人好好调查了一番,然后到老袁面前和盘托出,气得老袁挥舞着棍棒要揍袁克文,好在袁克文正妻抱着孩子下跪求情,才躲过一劫。
但是这好像丝毫没有影响叶蓁受宠的程度,因为她后来还在连续怀孕....不得不说,确实有两把刷子。
袁世凯去世的时候,叶蓁还怀着最小的儿子。她分到的遗产还算丰厚,有记载说一共分得分得26.4万元现金,20根金条,南京半条街的房屋100间。
26万银元是什么概念呢?大概能在在上海购置30栋洋楼。换到今天,怎么也有10个亿吧?
守寡后的叶蓁带着子女在天津单独居住,自己说了算。在袁世凯去世后五个月,她生下了遗腹子袁克有,这也是唯一没见过袁世凯本人的子女。
根据袁家医生徐正伦回忆,叶蓁在袁世凯死后13年曾经怀孕,孩子的父亲不用说,必然是同在天津且来往密切的袁克文。但这事实在难看,于是只好打下来了。
叶蓁搬出来后,依然保持着以前袁府里的生活习惯,锦衣玉食金奴银婢不说,还琢磨上了投资。但她一辈子深居简出,事事有人伺候,哪里懂得社会的险恶。她的钱盘来盘去,越来越少了。到了40年代,家产居然已经被耗尽了。
叶蓁共有两个儿子,长子袁克捷排行第十四,长相据说酷似袁世凯,外号“袁大头”。早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据说娶了个北京女招待王氏为妻,育有二子。袁克捷因为家庭变故的原因,个性冷僻孤独,不爱和人交谈,但对母亲极其孝顺。眼看坐吃山空,母子俩就把天津的房产卖掉了搬到了北京,最后不知道怎么的,竟然沦落到当街叫卖冰糖葫芦度日。
1955年,北京因为城市无业人员过多需要向外移民,当时的宣传是“天下黄河富宁夏”,承诺去了就能分配住房,过好日子。
叶蓁觉得,反正在北京一无所有,去宁夏就有房子分,肯定要去!她带着袁克捷一家报了名,戴了大红花,敲锣打鼓地去了贺兰县京星乡3村定居。
政府按照承诺,给她家分了两间房,而且每月供应块煤180斤、煤油4两,每人每月供应口粮35斤、香油2.5两,还有菜金1.44元。
除此之外,叶蓁还有次女奇祯每月由天津寄来的二三十元现金,应该说生活还是不愁的。
叶蓁虽然从不吐露自己的身世,但是时间长了没有不透风的墙,大家都正向去看看这个“娘娘”长什么样子,这也让年过六旬的叶蓁很是烦恼。
叶蓁缠了小脚,无法下地干活,因此只是在炕上做一些针线。她除了爱看书报,就是爱抽烟,据说50支装的耕牛牌纸烟,每月要吸30筒以上,这也是一大笔开销。
1956年后,奖励政策到期,移民的供应标准逐月降低。57年“反右”时,虽然叶蓁和子孙虽然也没戴什么帽子受冲击,但多少收到了一定的关注或者说监管。至1958年秋,供应完全被取消了,移民的生活越来越苦。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大锅饭”制度,大人、小孩都要到公共食堂分组就餐。叶蓁行动不便,但也不得不扶着墙迈着“三寸金莲”摇摇晃晃走向食堂。
后来因为粮食供应问题,饭量非常大的儿子袁克捷为两个长身体的孩子,经常省下饭给他们吃,这就导致自己长期吃不饱,加上心理压力和艰苦的劳动,他身体越来越差。有一次他和村民一起干活,休息的时候他单独跑到树荫下去睡觉。等到开工的时候,大家找不见他。这时候有人说,让“皇子”今天多睡会吧,他也不容易。结果收工的时候依然没看到他,大家就去找,结果只在沟里找到了冰凉的尸体。
堂堂“皇子”,享尽富贵,却在47岁时毙命于沟渠之中。因为村里条件有限,不得不以苇席裹埋...
儿子去世后,叶蓁就病倒了。一天村民发现老太太连续三天都没来食堂吃饭了。他来到叶蓁家,发现窗玻璃全被打碎了,炕也塌了一半,叶蓁就睡在尚未塌掉的半边。炕上铺着稻草,她身上盖着露出了烂棉花的破被子,大小便就在那塌陷的炕里。屋里弥漫着难闻的气味,冷风飕飕刮。
村民不忍,便和其他几人一起,帮叶蓁修补了一下房屋和火炕,改善了一下生活。
袁克捷死后两月,叶蓁病逝于破屋。和儿子一样,她没有棺木,以苇席裹尸草葬,走完了66年跌宕起伏的人生。
按照袁世凯生前遗嘱:“儿子每人分现款一万余元,各种股票八千余股,加上每人分房二十余间,合计可得二十余万元。女儿们每人分现款七千余元,其它财产无份。母亲们各随自己的子女度日,不给钱财”。而倒霉的是,此时叶蓁的幼子袁克有尚未出生,因此他没有分到任何财产。
袁克有11岁时,冯玉祥抄没了袁家在河南老家的所有家产,他跟随管家徐东海居住。在忠心耿耿的徐东海的料理下,他娶了一位东北姑娘。但袁克有吸鸦片,妻子受影响也染上了毒瘾,家境更加困顿。两人生下二子二女,却经常没米下锅。
因为生活贫困,他参加了民团,后来被我军俘获。依照当时的政策,对被俘人员进行教育、学习后,愿意参加解放军的留下;不愿参军的,发路费走人。袁克有没有参加解放军,领了路费,抛下妻儿,匆匆赶赴天津投奔族人去了
他的妻子和儿子没有生活来源,沦落到以乞讨为生。好在长子14岁就参军了,在军队的教育下逐渐成长,一家人的生活问题也暂时得以解决。后来,弟弟也进入政府部门工作,而两个姐妹也有机会上学了。
而他们那个音信全无的父亲袁克有到天津后,倒是靠着以前的雕刻工艺,过一天算一天。他因为生活没有规律,吃饭不节制,得上了严重的胃溃疡,可能还有胃癌。有一次他胃溃疡严重出血后去世,终年36岁。
袁克有本来很胖,但因为生活困苦,加上病痛,去世的时候已经骨瘦如柴。
本来六姨太叶蓁这一房的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但就在叶蓁去世后一个月,发生了一件惊天大事:
贺兰县银行来人拿着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的信来到了京星乡,信上写着:
“经查,你单位叶蓁在民国期间存入中国银行北京分行6000元银圆。此款应由叶蓁本人领取,请查找本人。”
此时叶蓁和儿子都已经去世,乡里便请示,让孙子代为领取。因为数额巨大,来人也不敢贸然答应,就让乡里出具证明并替叶氏的两个孙子提出了要求,他去联系北京分行决定,但一直没有回复。
又等了半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发来的公函:
“经查,原在南京某半条街的房屋,在1937年前是叶蓁私产,不知何时所置。日本占领南京后,被日军机关占用了。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军队按敌伪遗产接收,因为没查出房子的主人是谁,就用作军营。如今,南京政府落实私产政策,查证房屋的主人是叶蓁。与北京联系后得知叶蓁移居宁夏,便发函通知叶蓁接收。”
乡里这次提出了与上次同样的要求,结果仍无回复,不知时至今日,这笔巨额财富是否被她的后人接受。
但无论这笔钱如何天文数字,对于不在人世的叶蓁和儿子们来说,都已经毫无意义了。
机关算尽如袁世凯,也绝对想不到,自己去世的时候做了那么多安排,留下了那么多财富,但最宠爱的女人和幼子,会以这种令人心酸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