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李自成与多尔衮在山海关开战,大顺军损失惨重,清军伤亡不少,阿济格受了伤。但李自成太心急了,他当了一天皇帝就逃跑,如果懂得收缩防线,不急于反攻河南,多尔衮未必能笑到最后。 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京城,崇祯皇帝上吊。紧接着,驻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多尔衮率领的八旗铁骑与吴三桂合兵一处,和李自成亲率的大顺军主力展开了一场惊天大战——山海关之战。 这场仗打得太惨烈了,李自成把几十万精锐都拉出来了,多尔衮带来的也是八旗主力,再加上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三方几十万人在狭窄的关前拼死搏杀。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吴三桂跟大顺军拼的两败俱伤,多尔衮看准时机,下令养精蓄锐多时的八旗精锐主力突然杀出! 这股生力军像铁锤一样砸向早已疲惫不堪的大顺军侧翼。大顺军战线崩溃。这一仗,李自成核心老营遭受重创,元气大伤。但是,清军也不好过,亲王阿济格(多尔衮的哥哥)也在混战中负伤,可见战斗之激烈。 李自成在败退回后,急急忙忙在紫禁城武英殿登基当了皇帝(虽然只做了一天)。当皇帝第二天,他就带着人马、辎重,还有掳掠来的大量金银财宝,退出京城,开始逃跑。 这个时候的李自成,面临的局面非常凶险。最大的威胁毫无疑问是刚刚打赢山海关、乘胜追击过来的清军(多铎率主力)。 摆在李自成面前的路其实有两条: 选项一:收缩防线,稳固后方。 赶紧跑回陕西老家,利用陕北和关中相对熟悉的地形和民心基础,把潼关牢牢守住。同时利用山西的地形,层层设防,阻挡清军西进的脚步。退回陕西,他还可以整顿被打散的队伍,补充兵员;稳固经营陕西这个大后方,甚至可以向西、向南拓展控制区域,积攒力量。清军虽然勇猛,但毕竟是远道而来,劳师远征,如果在大顺的纵深地域(山西山地、陕西关隘)碰上钉子,补给线拉长,李自成就有机会反击。 选项二:回到陕西后,立刻反攻清军。 为什么说他“太心急”?因为李自成几乎没有在陕西做任何有效停留或部署,也没有休养生息,就急吼吼地亲自率军从陕西东出,准备进入河南与清军开战!他想夺回河南这个中原腹地,重新打开局面。他派了一支前部队伍进入河南怀庆府,还真打了一些小胜仗,击杀了清军提督金玉和。这个“小胜”的战略决策,恰恰暴露了他致命的短视,也把最后一点翻盘的机会彻底葬送了! 李自成心急火燎地反攻河南,犯了几个致命错误:清军正愁找不到大顺军主力在哪好一举歼灭呢!李自成的行动,就像黑暗中的一团火,瞬间吸引了多尔衮的全部注意力。多尔衮立刻判断:李自成主力在河南!河南是平原,非常适合清军的骑兵冲杀! 李自成的主力精锐东出河南,意味着他把最重要的战略棋子从相对安全的“棋盘角”(关中)放到了开阔的“棋盘中央”(河南平原),而且还是主动送上门给机动能力强的清军当靶子。他辛辛苦苦撤退回陕西构筑防御体系的意义瞬间丧失!更糟的是,山西的防御这时也因为他的调动而被削弱。 而且,李自成忽略了真正的防守要害:潼关! 关中平原是整个陕西的精华地带,而它的东大门就是潼关,自古以来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李自成本应亲自坐镇、集中精兵强将死守这个命门,阻击清军主力。 然而,李自成把主力拉走去河南的时候,守卫潼关的成了谁呢?是之前投降大顺的明朝旧将马世耀,兵力有多少?估计不多,而且忠诚度在危急关头是否可靠也难说。 多尔衮是什么人?狠人!李自成的动作给他提供了精确的情报。多尔衮立刻将清军战略重心转向打击李自成主力。他兵分两路: 西路(主力): 命多铎和阿济格率领清军主力西进,直扑潼关!这才是通往陕西腹地的咽喉要道。 东路: 命原定的另一路清军(本来想南下打南明)转向河南,去对付李自成在怀庆一带的部队。 李自成的主力此时还在河南准备打大仗,结果发现自己的后路(潼关)被清军主力猛攻!他慌了,立刻放弃在河南的攻势,率军昼夜兼程赶回陕西去救援潼关。可是这来回折腾,他的军队疲惫不堪,等他赶到潼关附近时,清军的主力(多铎、阿济格)早已对潼关展开了全力围攻! 潼关打得也很惨烈,马世耀坚守了将近一个月。但清军仗着兵力优势,攻破了这座天险要塞!马世耀战败后假装投降,想偷袭多铎,结果计划泄露被杀。 潼关一丢,整个陕西门户大开! 李自成挡不住清军的滚滚铁骑。与此同时,另一路清军(阿济格、吴三桂)从陕北方向也打了进来,形成夹击之势。李自成一路溃退,在湖北九宫山被杀(一说逃亡为僧)。 山海关虽然败了,但不是李自成的末日。大顺还占据着陕西、山西、河南大部、湖北一部分以及河北西部的广阔地域。大顺如果稳下来,清军想一口吃掉这么大的地盘也没那么容易,南明势力还在抵抗。 问题就在于,李自成战略眼光太短浅,心态太浮躁。他忍受不了打击,更忍受不了战略收缩。一个怀庆“小胜”就让他头脑发热,立刻压上主力进行战略反攻,结果把自己的力量完全暴露在强敌面前,又把潼关置于无比危险的境地。
1644年,李自成与多尔衮在山海关开战,大顺军损失惨重,清军伤亡不少,阿济格受了
彭丽说
2025-07-10 23:59:10
0
阅读: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