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次被气的够呛!他们的顶级科学家藤岛昭,居然带着核心技术连夜组团投向中国,他还放出话来:一定要助中国登顶全球科技巅峰! 这记耳光,狠狠的扇在了日本科技界脸上。要知道藤岛昭可不是普通学者,他是光催化领域的奠基人,日本文部科学省认定的 “国宝级科学家”,其研发的技术直接支撑着日本在新能源、环保材料等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这次带着团队全员加盟中国机构,绝非一时兴起。由于日本近年来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持续缩减,企业更倾向于短期见效的应用技术,藤岛昭团队的多项前沿研究屡屡遭遇资金瓶颈。反观中国,仅 2023 年光催化相关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就增长了 27%,新建的实验室配备着全球最先进的同步辐射装置,这种 “让科学家心无旁骛搞研究” 的环境,成了最有力的召唤。 日本媒体如今已然炸开了锅。《朝日新闻》用 “科技界的珍珠港事件” 形容这次变动,经济产业省紧急召开闭门会议,评估技术外流风险。要知道,藤岛昭团队掌握的不仅是现有专利,更包括未来十年的技术路线图,这些核心资产的转移,意味着日本在该领域的优势可能提前终结。 藤岛昭的表态更让日方难堪。他在签约仪式上直言:“科学没有国界,但科研环境有优劣。中国能为技术转化提供最完整的产业链支持,这正是我们需要的。” 这番话戳中了日本的痛处 —— 尽管拥有顶尖技术,却常常因产业配套不足而错失商业化先机。 其实早有征兆。过去三年,藤岛昭团队与中国企业联合开发的光催化净水设备,在东南亚市场占有率已超越日本同类产品。他带领的中日联合实验室,发表的论文数量是日本本土实验室的 1.8 倍。这些数据背后,是科研资源向更高效环境流动的必然。 日本政府不是没试过挽留。在得知藤岛昭意向后,内阁官房长官亲自出面,承诺提供相当于其年度预算三倍的专项经费,甚至提出为其修建专属研究园区。但这些条件,中国机构早在半年前就已落实。 更关键的是技术自主权的归属。藤岛昭团队带来的所有成果,将以联合研发的形式共享知识产权,这与日本企业惯用的 “技术封锁” 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合作方负责人透露:“我们要的不是买技术,而是共同创造新技术。” 这事儿还牵扯着更复杂的产业链博弈。光催化技术在氢能源制备、二氧化碳转化等领域的应用,直接关系到 “双碳” 目标的实现。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跃升,将重塑全球新能源产业格局,而日本原本指望靠这些技术在未来能源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现在的日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科技人才流失潮。去年,材料科学领域的另一位权威学者相田卓三加盟深圳研究院,今年年初,半导体设备专家赤崎勇团队也与上海企业达成深度合作。这些变动背后,是全球高端人才对科研生态的重新审视。 藤岛昭的选择,本质上是一场用脚投票的结果。当中国从 “技术引进国” 变成 “创新策源地”,当科研投入、产业配套、市场空间形成叠加优势,吸引顶尖人才和技术自然水到渠成。 日本这次是真急了,但着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正如藤岛昭在接受 NHK 采访时最后说的:“与其指责科学家的选择,不如反思是什么让他们做出了选择。” 这句话,或许比任何技术转移都更值得日方深思。 信息来源:据日本主流媒体《每日新闻》2021 年 9 月 2 日报道,“光催化” 领域权威人物藤岛昭已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全职加盟上海理工大学。 随后,我国官媒《环球时报》也对外披露了此事。《观察者网》同样报道了藤岛昭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的聘任仪式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的相关情况。
日本这次被气的够呛!他们的顶级科学家藤岛昭,居然带着核心技术连夜组团投向中国,他
古今知夏
2025-07-10 18:05: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