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英雄连队的“寻根之旅”】晨曦微露,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牛泉镇三官庙村一个农家小院里,主人朱永军早早起了床,与家人一起把珍藏多年的烈士证明书和历史照片擦拭得干干净净,准备迎接远道而来的特殊客人。
上午9时许,第74集团军某旅“大渡河连”派出的“寻根小分队”官兵,怀着崇敬和激动的心情,走进这座农家小院的大门。
“这是一次‘寻根之旅’。”该连吴指导员告诉记者,90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强渡大渡河战斗,连队官兵人人皆知;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的名字,大家耳熟能详。90年来,革命先辈有我无敌、舍生忘死的血性胆气,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压倒的英雄气概,滋养了这支英雄连队的一代代官兵。
然而,除了名字和那场战斗,连队官兵对这十七名勇士的其他情况却知之甚少。成立至今,连队历经多次整编,不少史料有待完善。
“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不能遗忘。”吴指导员告诉记者,为更好地完善连史资料、赓续红色血脉,他们持续开展“寻根”活动,与军地相关部门和多家烈士陵园工作人员一起,走遍江西、四川、重庆等多个省市。
去年,该连官兵从一则报道中得知,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之一朱祥云,1960年因病在山东省立第二医院(今齐鲁医院)去世。在上级机关支持下,该连立即与相关单位取得联系。经多方寻找核实,最终确认,朱祥云的孙子朱永军如今生活在济南市。
“我们是‘大渡河连’官兵,我代表全连官兵向您问好!”站在烈士亲属面前,吴指导员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曾参过军的朱永军十分激动,举起右手向官兵回敬了一个军礼。
屋内桌子上,朱祥云的烈士证明书和生前照片,无声地讲述着他的英雄事迹。
“听我父亲说,爷爷一直保持着参军后养成的习惯,出门总喜欢穿一身军装,背一个行军包,包里放一张中国地图。”朱永军告诉官兵,一次,爷爷为孩子们表演武术,脱掉上衣后,露出了身上的累累伤痕。父亲说,那是爷爷的特殊“军功章”,是他为革命出生入死的见证。
谈及强渡大渡河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朱永军说:“战斗中,爷爷负了伤,但他简单处理完伤口就继续冲锋。后来跟着大部队爬雪山、过草地,直至到达陕北。”
听着朱永军的动情讲述,历史的碎片渐渐拼接成形,将老英雄的人生轨迹清晰呈现在官兵眼前。上等兵魏端阳感慨地说:“作为英雄连队的一员,我的内心充满自豪。我们一定传承英雄精神,续写勇者必胜的新篇章。”
“请老英雄放心,我们一定把‘大渡河精神’发扬光大,把连队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告别时,吴指导员面对老英雄的遗像,道出了官兵共同的心声。
一路寻访,一路感动。离开朱永军家的小院,“寻根小分队”官兵继续前往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祭奠十七勇士之一的熊尚林烈士。
崇礼区烈士陵园里,松柏苍翠,绿树成荫。革命烈士纪念塔后面,一座烈士墓静静矗立。陵园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就是熊尚林烈士的陵墓。
“熊尚林是我们崇礼人民心中的英雄。”崇礼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向记者介绍,1942年6月18日,熊尚林在崇礼石嘴子村草场沟附近一场战斗中不幸牺牲。为纪念这位抗日英雄,当地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便将他的遗骨迁葬于崇礼区烈士陵园,供后人瞻仰。
如今,整修后的烈士陵园焕然一新。每年6月18日,当地都会组织党政机关和学生代表,到烈士陵园开展缅怀大渡河十七勇士专题纪念活动,大力营造学习英雄、致敬英雄、争当英雄的社会氛围。
斯人已逝,英名永存。告别前,崇礼区西湾子小学“熊尚林中队”学生代表向该连官兵赠送了他们亲手制作的手抄报和绘画作品。其中一幅色彩斑斓的作品上,孩子们写下留言:“解放军叔叔,我们要以熊尚林英雄为榜样,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我们开展‘寻根’活动,既是为了铭记,更是为了传承。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和光辉精神,是激励我们一往无前、奋勇冲锋的力量之源。”吴指导员告诉记者,通过寻访活动一点点追寻还原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全连官兵深刻体会到“寻根”的意义和价值,更加坚定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英雄精神的决心意志。
“一个名字就是一段历史,而历史正是最好的教科书。”该旅领导介绍,他们把在“寻根”活动中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成册、制作成视频,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搬进课堂,取得扎实成效。
今天,战火硝烟虽已散去,但革命先辈勇当先锋、一往无前的血性担当代代传承,成为该连官兵攻坚克难、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训练场上,干部带头参加险难课目训练、战士在连贯考核中奋勇冲锋……官兵纷纷表示,一定要把革命先辈的精神发扬光大,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书写新时代强军答卷。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