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钱学森最得意的弟子,他曾说“中国飞船一经问世,就要是世界水平”!他就是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以惊天智慧与钢铁意志,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化为现实的中国“载人航天之父”——王永志! 主要信源:(极目新闻)(中国新闻周刊) 在中国航天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上,王永志的名字熠熠生辉。 这位从辽宁昌图县走出的农家子弟,最终成长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实现飞天梦想第一人”。 1932年,王永志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美军飞机频繁侵扰东北的经历,在王永志心中埋下了“强国必先强国防”的种子。 1952年,他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 1955年,国家选拔优秀人才赴苏联留学,他被选中,并因国家战略需要,转向火箭导弹设计专业。 在莫斯科航空学院,他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毕业之际,面对导师和校方的极力挽留及优厚条件,王永志的回答坚定而朴实:“我的国家需要我。”他婉拒挽留,毅然踏上归国之路。 1961年,王永志学成归国,立即投身于祖国初创的火箭导弹事业。 1964年6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种中近程火箭发射在即,却遭遇了射程不足的棘手难题。 专家们连日讨论,一筹莫展。 时年32岁的王永志,作为现场技术员,经过反复计算,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解决方案:逆向思维,卸出600公斤燃料! 这个完全违背常规思路的建议,在专家会议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几乎无人赞同。 面对冷遇,王永志没有放弃。 他鼓起勇气,直接找到了坐镇发射场的最高技术负责人——钱学森。 钱学森耐心听完这位年轻中尉的详细计算和推理,敏锐地意识到其内在的科学性,立刻拍板:“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说的办!” 随后,科研人员按王永志的方案卸出部分燃料,火箭发射后,射程果然达标,连打三发,发发命中! 这次成功,让钱学森记住了这位敢于突破常规、思维敏锐的年轻人。 时间证明钱学森慧眼识珠。 1979年,中国开始研制第二代战略导弹。 作为第一代领军人物的钱学森,力排众议,坚决推荐王永志挂帅第二代导弹的总设计师。 钱学森的理由是:“第一代导弹有第一代的领军人,第二代理当由第二代人挂帅。” 王永志不负重托,成功完成了任务。 王永志的“常胜将军”之路由此开启。 1986年,国际航天发射市场风云突变。王永志敏锐抓住机遇,提出一个大胆构想。 以成熟可靠的“长征二号”火箭为基础,研制大推力捆绑火箭,将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大幅提升至9.6吨,打入国际市场。 1988年底项目才获国家正式批准,而合同规定必须在1990年完成首飞,否则将面临巨额罚款。 留给研制团队的时间只有短短18个月! 这在世界航天史上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王永志代表研究院立下军令状,带领团队背水一战。 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在1990年7月16日,让“长二捆”火箭奇迹般地首飞成功! 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王永志的统领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稳步推进。 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王永志坐镇指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搭载着航天员杨利伟一飞冲天! 当10月16日,杨利伟自主、稳健地走出返回舱时,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一直沉稳镇定的王永志,此刻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热泪盈眶。 他深知,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 他第一时间拨通了钱学森的电话,郑重汇报:“您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 2004年,王永志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及500万元奖金,这是对他毕生贡献的最高褒奖。 2005年,神舟六号再探苍穹。2006年,74岁的王永志功成身退,卸下总设计师重任,但他退而不休,依然心系航天。 从戈壁滩上的年轻中尉,到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王永志用他的一生践行了“国家需要我”的誓言。 他的科学胆识、创新思维和无私奉献,为中国航天事业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如今,中国空间站遨游天际,神舟飞船接力腾飞,其中凝聚的,正是以王永志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
1969年,“东方红”卫星超重,孙家栋坚持拆掉毛主席像章,遭到众人反对,然而周总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