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界喜欢跟风美国,却不解决我国卡脖子的问题!”去年,中科院博士生导师胡伟武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学术界的问题,难道这就是中国有这么多公知的原因? 中科院博士生导师胡伟武去年撂下一句狠话:“中国学术界喜欢跟风美国,却不解决我国卡脖子的问题!”这话说得够直白,也够扎心。 咱们国家量子通信、新能源确实走在世界前列,可一说到芯片、光刻机这些要命的技术,还是被人家拿捏得死死的。 龙芯的胡伟武最有发言权,他当年带团队搞芯片,一开始就栽了跟头,用他自己的话说,别人创业是从零开始,他是从负数开始,脑子里装满了美国人的论文,对市场需求却一窍不通,结果产品做出来没人要。 现在高校里的怪现象更离谱,评职称、拿项目,全看你发了多少SCI论文,有个教授把测材料导电性的实验硬生生拆成八篇论文,换个温度就是“新发现”,换个湿度又是“新突破”。 学生熬夜做数据做到头秃,教授连自己发的论文标题都记不住,说白了,实验室里连个国产离心机都没有,精密仪器全靠进口,却天天研究些没用的东西发国际期刊。 这种科研就像高考刷题,学者们盯着国际期刊的“标准答案”,谁要是去解决实际问题,反倒没分拿。 更可怕的是,当学术界都跪着看西方标准,整个社会自然就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其实根源在于整个评价体系都歪了,中国学术界过度迷信西方理论体系,脱离了实际需求。 胡伟武搞龙芯的经历就是活生生的教训,美国人的论文看太多,市场需求却不了解,结果一抬腿就摔跟头。 好在国家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中科院专门启动了C类先导专项,制定了三步走计划:2030年前解决美国“卡脖子”问题,2035年前让中国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2050年前成为科技强国。 这说明顶层设计已经开始发力了,要破这个局,关键得改变评价标准,理科看论文没错,但工科更应该看专利和产业效果,人文社科也不能只看论文,著作和代表作同样重要。 不同学科有不同特点,一刀切的评价方式本身就是错的,更重要的是打通产学研的壁垒。 实验室的数据得和车间对接,企业的难题得变成科研的课题,哪天院士评选不再比谁论文多,而是比谁解决了几个卡脖子难题,中国学术界才算真正站起来了。 这事也给家长们提了个醒,培养孩子不能只盯着考试成绩,得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独立思考比死记硬背重要,动手能力比纸上谈兵重要,别让孩子长大后也成了只会发论文、不会解决问题的“学术工人”。 科研不是抄作业,而是解决自己的应用题,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永远拿不到冠军,只有在荒漠里踩出新路,才能真正实现超越。 【评论区聊聊】:如果您是科研管理者,会把经费给发论文多的教授,还是给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团队? 信息来源:网易新闻:why星人:胡伟武:中国学者脱离本国产业 解决不了卡脖子问题 面对那么多的卡脖子问题……
“中国学术界喜欢跟风美国,却不解决我国卡脖子的问题!”去年,中科院博士生导师胡伟
月光如水照归人
2025-07-10 13:09: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