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假,就是用所谓的常理来判断文物的真假,你不能说一点对的地方都没有,但又怎么可

錢于晋 2025-07-10 13:01:51

一眼假,就是用所谓的常理来判断文物的真假,你不能说一点对的地方都没有,但又怎么可能是完全正确的呢?比如楔形文字的泥板,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真假的吗?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泥板为什么会保存千年而不化的原因。 先来看一位外国的专家怎么说的。芝加哥大学亚述学助理教授苏珊娜·保卢斯说:“泥板是你可以想象的最坚硬的书写材料,如果城市被焚毁,它们就会因被火烘烤而被保存下来;如果建筑物坍塌,它们也能幸存;它们可以在潮湿的泥土中留存,也可以在沙漠气候里完好无损。” 她的说法当然不可能被伪史论者所接受,因为这是一位美国专家。呵呵 泥板当然是由淤泥制成,但这个淤泥是黏土淤泥,有一定的含水量,因而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同时,肯定不够坚固。在楔形文字流行的时代,书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的工作,通常由书吏承担。书写工作的职业化也意味着处理泥板的专业程度很高。提纯原材料,尽量去除其中的有机物,增加揉捏泥团的次数以排除气泡。大英博物馆的部分藏品显示,有些泥板的表层和内核是分别构成的,表层的黏土像面皮一样包住了内核,这种处理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泥板的韧度。同时,为了增强泥板的硬度,人们通常采用两个办法,一个是烘烤,一个是晒干。 大多数用于日常记录(如账目、信件、清单)的泥板只是晒干。虽然晒干的泥板不如烧制的那么坚硬,但在干燥环境下也能保存得很好。 对于重要的文件(如法律、条约、皇家铭文、宗教文献),泥板常常会被有意烘烤或甚至放入窑中烧制成类似陶器的状态,事先人们会在上而扎一些小孔,以防止被烧断裂。这个过程大大增强了泥板的硬度和耐久性,使其几乎像石头一样。此外,许多泥板是在古代城市的火灾中被意外“烧制”的,因祸得福地获得了超强的保存能力。 泥板的运送和保存也不是简单地摞在一起,每块泥板通常会有泥制的封套,这样摞在一起也不会因为挤压而变形。 美索不达米亚高原的气候以干旱或半干旱为主,而土壤也有很多是盐碱地,这使得泥板的埋藏环境保持干燥。绝大多数保存下来的泥板并非暴露在地表,而是被深埋在古代城市的废墟之下。城市因战争、火灾、废弃或自然灾害(如河流改道)而被摧毁,废墟迅速覆盖了泥板。这种掩埋为泥板提供了物理保护,隔绝了风、雨、阳光直射和剧烈温差变化。也提供了化学保护,土壤覆盖隔绝了空气(减少氧化)和大部分化学污染物,更重要的是隔绝了人为破坏。 楔形文字是用芦苇笔在湿润的泥板上压印出来的,形成凹陷的楔形印记。这种刻入式的记录方式,比用墨水在表面书写(如埃及的象形文字)更不易磨损。即使泥板表面有轻微磨损或风化,只要凹痕还在,文字信息通常仍可辨认。 所以对于楔形文字泥板的复杂性是一眼就能够看得出来的吗?凭一眼就判断泥板是假的,根本就没有一点科学的态度。

0 阅读:7
錢于晋

錢于晋

欢迎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