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一位英国的皮货商竟将一座重达150吨的清代古墓,从中国一路盗取到了加拿大。墓主正是明末赫赫有名的大将军,从此便长眠他乡,成为了加拿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百年后,一场骗局拉开帷幕。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国家陷入军阀混战,各地势力割据,社会秩序崩溃,经济凋敝。在这样的环境下,文物保护几乎无人问津,许多古迹和墓葬遭到盗掘或损毁。与此同时,外国势力在中国的活动依然活跃,许多西方人以贸易、传教或外交为名来到中国,其中不乏对文物和古董感兴趣的收藏家。他们趁乱收购或盗取中国珍贵文物,将其运往海外,造成了大量文化遗产的流失。 乔治·克罗夫茨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人物之一。1918年,克罗夫茨访问加拿大多伦多时,与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馆长查尔斯·特里克·库雷利建立了联系。库雷利希望通过一件重量级的中国文物提升博物馆的国际声誉,而克罗夫茨则承诺为博物馆提供一座完整的古墓。 要了解这座古墓的故事,首先需要认识它的主人——祖大寿。祖大寿(1579-1656)是明末清初的重要将领,出生于辽宁宁远的一个军事世家。他在明朝与后金(即后来的清朝)的战争中崭露头角,尤其是在1626年的宁远之战中,以少胜多,成功抵御了后金的进攻。据传,他还在战斗中重伤了后金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为明朝赢得短暂的喘息。然而,随着明朝逐渐衰落,祖大寿在1642年的松锦之战后投降清朝,获封高位,并在清朝服务至晚年。1656年,祖大寿在北京去世,享年78岁。 然而,祖氏家族在北京地区也有墓地。祖大寿的长子祖泽润和次子祖泽溥分别葬于北京清河永泰村和丰台铁匠营等地。这些墓葬的规格与祖大寿的陵墓相似,均为清朝一品官员的标准,规模宏大,石雕精美。克罗夫茨获取的古墓位于北京海淀区永泰村附近,因此很可能属于祖大寿的某位后裔,而非祖大寿本人。尽管如此,由于祖大寿在明末的赫赫威名,这座墓葬仍被冠以他的名字,成为一段历史的象征。 1918年,克罗夫茨将目光锁定在这座位于永泰村的古墓上。他以修缮墓地为由,找到看守墓葬的祖氏族人,支付了一笔费用——据说是500银元,换取了拆解和运走墓葬的许可。在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导致地方管理混乱,许多家族因经济拮据而不得不出卖祖产。克罗夫茨的交易虽然形式上合法,却是在不平等条件下完成的,带有明显的趁人之危的意味。 拆解过程耗时数周。克罗夫茨雇佣了一队工人,将墓葬的石门、石人、石马等构件逐一拆卸。这些重达150吨的部件被小心装入木箱,通过陆路运往天津港口。运输途中,他利用海关监管的漏洞以及地方当局的无力干涉,顺利将文物运出中国。最终,这些木箱搭乘货船漂洋过海,抵达加拿大多伦多。 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根据克罗夫茨提供的照片和图纸,耗时数月重建了这座墓葬。重建后的墓葬占地颇广,石雕细节精湛,展现了清初丧葬文化的特色。 这座古墓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亮相,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地位,也让西方观众得以窥见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精髓。墓葬的石刻构件包括人物雕像、动物雕像和装饰性石板,反映了清朝官员墓葬的典型风格。博物馆将其标为“祖大寿之墓”,并在宣传中强调其历史价值。 多年来,博物馆将这座墓葬视为镇馆之宝,吸引了无数学者和游客。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问题逐渐浮现。历史学家指出,祖大寿的真正陵墓应在宁远,而非北京附近。这意味着博物馆中的墓葬更可能是祖大寿后裔的墓地,而非他本人的安息之处。尽管如此,出于宣传需要,博物馆长期沿用了“祖大寿之墓”的说法。 时间来到21世纪,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觉醒和历史研究的深入,这座古墓的来历引发了更多关注。2005年,ROM的策展人克拉拉斯·鲁滕贝克通过对墓葬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的分析,认为它属于祖大寿及其三位妻子的合葬墓。但这一结论并未平息争议。一些学者根据文献和考古证据,坚持认为祖大寿葬于宁远,北京的墓葬应属其子孙。 与此同时,墓葬获取方式的合法性也受到质疑。尽管克罗夫茨当年支付了费用,但这种交易发生在军阀混战、经济困顿的背景下,中国方面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许多人认为,这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掠夺。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对殖民时期文物归还的讨论升温,这座古墓的命运再次成为焦点。 2010年代,一些中国学者和文物保护组织开始呼吁将这座墓葬归还中国。他们认为,无论交易是否“合法”,它都是在国家衰弱时被剥夺的文化遗产,应物归原主。加拿大方面则回应称,墓葬已在博物馆保存近百年,发挥了教育和研究的作用,且归还涉及复杂的法律和政治问题,难以一蹴而就。
“丧尽天良,毫无人性!”1994年,湖北一座千年古墓被盗,专家从中挖出一具女尸,
【4评论】【4点赞】
苏米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