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姬早年嫁给魏王魏豹,后进入刘邦后宫生子刘恒。刘邦去世后,吕后掌权,对刘邦其他儿子和宠妃们大开杀戒,只有薄姬得以幸存,薄姬信奉清净无为的道家学说,刘恒出生后,便很少参与宫中的事情,从来不争宠。 吕后大开杀戒时,因为薄姬毫无威胁而得以活命,随儿子刘恒前往荒凉偏远的代地。 咸阳宫里风声鹤唳,哭声、怒吼声、刀剑入鞘声交错杂响。一批又一批后宫妃嫔、宗室子孙被拖进牢笼、灶坑、柴房,一夜之间,血流成河。宫人噤声,朝臣回避,没人敢说半句。掌权的女人不容置疑,她叫吕雉,世人称吕后,杀心起时,亲儿子都得让路。 但就在这场惊天血洗中,有一个人活下来了。她叫薄姬,宫里的人几乎记不起她的脸。她安静,不争,话少,存在感低得像墙角落尘。可她偏偏从这场宫廷浩劫中全身而退,带着年幼的儿子,远走边地。 没人看得懂她。可她确实赢了。 她本不是刘邦正妻,也不是最宠妃,更不是有权有势之人。她早年嫁过人,是魏王魏豹的妾室。魏豹谋反,被刘邦平定,她随魏豹族人被押入长安,成了宫中织工。一群女子里,她不显眼,不爱争风吃醋,也不会谄媚取宠,整日低头织布,话不多说,笑也不多见。 偶有一次,她被选进后宫。刘邦临幸她一次,她就怀了孕。怀孕没多久,她就被打入冷宫。没有封号,没有宠爱,没有起居注上记录,像是被忘了的女人。但她生下儿子,取名刘恒,血脉无误,姓刘。 宫里冷。她也冷。她不哭,也不求。她不跟别的妃子往来,不参加节宴,不送礼,不派人通风报信。有人说她傻,有人说她装。可她安然无事,一点点熬到了刘邦病重。 大王病重那年,吕后已开始插手政务,暗中调兵遣将,清理后宫亲信。刘邦死后,她完全接管朝政。戚夫人被剁去四肢、灌药哑喉、关入猪圈,变成“人彘”;赵王如意被毒杀;其他王子被软禁、流放、甚至直接处死。 一片血腥里,薄姬还活着。 没人怀疑她。她没封号,没亲信,儿子年纪小,地位低。她从不向宫外递话,也不跟其他妃子私下交往。她像一个影子,不干政,不议政,不参加朝会,甚至连宫宴都谢绝。 有人说,她信道。信“无为”。她读《道德经》,一句“上善若水”记了十年。她习惯不动,风吹草动她就避,她不发声,也不对抗。敌人多的宫廷,她靠“没威胁”活下来。 后来,吕后要安排边地王位,找来一份名单,挑了几个“听话”的皇子。轮到薄姬的儿子刘恒时,她点头同意,毫无异议。连护送仪仗都不要。她说边地好,僻静,不吵。 于是她带着儿子,去了代地。 代地寒冷,荒僻,地瘠人少。没有朝臣,也没有宫人。刘恒在那里长大,从没回长安。薄姬亲自教他读书写字,教他看风、观雨、察人心。她告诉儿子,活着最要紧,不抢、不争、不显。 多年后,吕后权盛,立了自己孙子为太子。朝中反对声不绝,但无人敢拂其意。她年老眼瞎,却仍一手控制国家命脉,风头无两。 直到她死。 那年,朝廷忽然空出皇位,吕氏子弟无一有根基,诸侯王大都不堪大用。群臣奔走相告,谁才是“刘氏之子”?有文德、有根基、有威望,又未受吕氏染指? 他们找到了代地。 一队使者疾驰而至,带来象征皇权的传国玉玺。代王刘恒,十数年未出长安,一夜之间登基为帝,年号“文”。 薄姬被迎入长安,封为皇太后。不久后,又加尊号为太皇太后。她从冷宫中走出来,穿上皇家的凤冠霞帔,回到曾被遗弃、被嘲笑、被遗忘的皇城。 她坐在太皇太后寝殿,看着儿子登基,朝堂换血,吕氏党羽清洗。她不说一句话。她的脸上没有喜怒,眼神平静。 她知道,今天能活着回来,不是因为她聪明,也不是因为她狠。是因为她看得早,藏得深,动得少。 那年冬天,她悄然辞世。没有声势,也没有哀号。朝廷为她修建薄陵,葬于霸陵南侧,陪着她的,是一纸追谥:“高皇后”。 她本不是高后,也没当过皇后,却最终位列“皇后”之列。 她没争过,却赢了全部。 她的一生,从魏豹之妾,到刘邦冷妃,再到太皇太后,走的全是避让之路。没有宫斗,没有谋反,没有兵变。只有一个信条:清静无为,存活最要紧。 她不是弱,她是冷静。她不是隐忍,她是精准。 在那个朝不保夕的皇宫里,能活下来的,不是最宠的,也不是最狠的,而是最无害的。 她用沉默,走完了最远的路。她用“不争”,守住了最硬的骨。 她叫薄姬,是宫斗史上,最不争的赢家。
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太子朱见深即位。随即朱见深就遇到了一个让他头疼的问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