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放后,抗日英雄谢晋元遗孀带着4个儿女流落街头、走投无路,于是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写了一封求助信,递给了陈毅市长.....[微风] 1949年11月的上海,气温骤降至5℃以下,凌维诚怀里揣着一封信,在永嘉路附近的政府办公楼前徘徊了两个小时。 这个瘦弱的女子身后跟着四个孩子,最小的才8岁,她要给新任市长陈毅写信求助,丈夫谢晋元牺牲已经8年,抚恤金早已花光。 信纸边缘磨出了毛边,因为她反复修改了十几遍措辞,最终版本只有短短三行,陈市长,我是谢晋元的妻子凌维诚,现带四个孩子无处安身,恳请政府照顾。 1937年10月26日,谢晋元接到命令,带524团一营452人坚守四行仓库,阻击日军,为了迷惑敌人,对外宣称有800人,史称“八百壮士”。 日军用平射炮轰击仓库东南墙,谢晋元指挥士兵用棉絮包裹手榴弹,从六楼窗口垂直投下,当场炸毁两辆日军战车,四天四夜的战斗,让“八百壮士”响彻全国。 但很少有人知道,谢晋元后来的遭遇比战场更加凶险。 1941年4月24日清晨,胶州路孤军营操场,谢晋元正在带队出操,突然有四个人从队伍中冲出,手持匕首直刺而来。 这四个人都是他的部下,郝鼎诚、张国顺、何世明、刘金山,他们被日军收买,专门等这个机会下手。 谢晋元当场身亡,年仅37岁,举国震悼。 国民政府追授谢晋元陆军少将军衔,发放抚恤金320元法币,听起来不少,但按1941年上海米价计算,只够买200斤大米。 凌维诚带着四个孩子从广东蕉岭老家赶到上海,希望找到丈夫的战友求助,结果发现大家都自身难保,没人能够长期帮助她们。 1948年12月,上海大米价格较战前上涨470万倍,称“市民生计维艰”。 凌维诚被迫开始变卖丈夫遗物,最珍贵的是一块怀表,表面有弹痕,是谢晋元在四行仓库战斗时随身携带的。 她抱着怀表在当铺门口站了一个小时,最终还是推门进去,老板看了看,给出20万法币的价格,够买两袋面粉。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凌维诚听说新政府重视烈士家属,决定写信试试,她不知道陈毅的具体地址,只能投到市政府收发室。 信件辗转到陈毅手中时,他正在处理上海接管的各种事务,看完信后,陈毅在批示上写了12个字:“谢团长为民族献身,决不能让烈士家属受苦。” 上海市档案馆至今保存着这份批示原件,陈毅要求民政局三天内落实三项措施,分配永嘉路住房一套,安排凌维诚到市百货公司工作,四个孩子学费全免。 陈毅专门到凌维诚家中探望,他看到墙上谢晋元的照片,脱帽致敬,对凌维诚说,八百壮士的精神,上海人民不会忘记。 谢继民是谢晋元的长子,当时只有16岁,陈毅走的时候,母亲拿出那枚四行仓库保卫战纪念章,陈毅仔细端详了很久。 这枚纪念章背面刻着“四行仓库1937.10”,是谢晋元生前唯一的荣誉奖章,凌维诚一直贴身保存,连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卖掉。 1987年,谢继民当选虹口区政协委员,任期19年,他经常参加抗战纪念活动,向年轻人讲述父亲的故事。 2005年,新华社记者采访谢继民时,他展示了母亲的回忆录手稿,搬入新居那天,凌维诚把谢晋元的军装熨了又熨,然后别上那枚纪念章。 她对着镜子整理了很久,像是要告诉父亲,我们终于有家了。谢继民说这话时,声音有些颤抖。 凌维诚在新政府帮助下,还整理了丈夫的战时日记。 其中1937年10月31日的记录写道,今晨又击退敌六次进攻,士兵王金斗右腹中弹,犹大呼杀敌。维诚若见此处,当知丈夫未负家国。 这些泛黄的手稿现在保存在上海历史博物馆,每年清明节,都有市民专程来看这些文物,了解那段历史。 2015年8月13日,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开馆,92岁的谢雪芬作为谢晋元的女儿,受邀参加仪式。 她指着西墙的弹痕对参观者说,父亲当年就是在这里指挥战斗的,话音刚落,一粒嵌在砖缝里的弹头突然松动脱落,掉在地上,这些弹头因为长期风化会自然脱落,恰好在这个时候发生。 2004年8月,凌维诚在上海病逝,享年97岁,上海市政府在龙华烈士陵园为她举行了安葬仪式。 墓碑上刻着“谢晋元将军配偶凌维诚(1907—2004)”,铭文内容经过市民政局审核,用词非常简洁庄重。 从1949年的那封求助信开始,凌维诚一家见证了上海的巨大变化,从流落街头到安度晚年,这个转折点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 谢晋元的四个孩子后来都有了稳定的工作和生活,谢继民成为政协委员,谢雪芬在纺织厂工作至退休,两个弟弟也都在上海成家立业。 今天的四行仓库纪念馆每年接待参观者超过100万人次,讲解员经常会提到这样一个细节,英雄的故事不仅在战场上,也在战后家属的坚守中。 信源: 《谢晋元烈士档案》 《陈毅市长办公日记》
这是要热死人啊!刷到一个视频,上海40度高温天,一老爷子把空调遥控器藏得严严实实
【159评论】【5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