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44岁张大千,看上女儿14岁的闺蜜徐雯波。徐雯波红着脸问:“伯父,我拜您为师学画行吗?”哪料,张大千却说:“不用拜师,做我太太,我就教你学画。” 1943 年的成都,茶馆里的说书人正讲着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传奇。 此时的张大千,44 岁,刚从敦煌回来不久,画案上摊着幅没完成的《飞天》,总觉得衣袂的飘动感差了点意思。 这天午后,他正在院子里摆弄盆栽,女儿张心瑞领了个姑娘进来。 那姑娘穿件浅灰学生装,梳着两条粗辫子,手里攥着本线装画册,见了他就鞠躬:“张伯伯,我叫徐雯波,是心瑞的同学。” 张大千瞅了眼她手里的画册,是自己早年画的《仕女图》,边角都翻卷了。 “你也喜欢画画?” 他问。徐雯波点头,眼睛亮得像院子里的石榴花:“特别喜欢您画的线条,比书上的好看百倍。” 这话让张大千来了兴致,把人领进画室。 徐雯波盯着那幅《飞天》看了半晌,小声说:“要是裙摆再往上飘半寸,会不会像要飞起来?” 张大千一怔,提笔添了两笔,画面顿时活了。 从那以后,徐雯波每周都来。她不咋说话,就坐在角落看张大千作画,有时递块擦笔的布,有时帮着研墨。 有回张大千画到后半夜,抬头看见她趴在小几上睡着了,怀里还抱着那本翻旧的画册。 1945 年夏天,徐雯波穿了件新做的蓝布旗袍,把一幅《荷花图》放在画案上。 16 岁的她抽条不少,辫子盘成了发髻。“我想跟您学画,正式的。” 她声音有点颤。张大千放下笔,指着画里的花苞:“想学可以,但得答应我一件事。” 徐雯波抬头,撞进他带笑的眼睛里,“学画可以,得做我媳妇,这样能天天学。” 这话传开,张心瑞把自己关在房里哭了一整天,见了徐雯波就躲。 二太太黄凝素把八个孩子叫到跟前,收拾行李时把陪嫁的砚台都摔了。 徐雯波的姑母跑到张家,指着张大千的鼻子骂:“你都能当她爹了,良心过得去?” 可徐雯波铁了心,收拾了个小包袱就住进了画室旁的耳房,说啥也不走。张大千也硬气,把三房太太叫到一起:“我非娶她不可,谁不乐意就分家。” 1947 年深秋,两人在成都的一家饭庄办了婚事,就请了些画友。徐雯波穿件红绸袄,领口别着朵绒布花,给客人倒酒时,手还在抖。 张大千替她挡酒,笑着说:“我这新媳妇,以后是要跟我学画的,可不能喝醉。” 1949 年春天,局势乱了起来。 张大千托人弄到三张飞往香港的机票,徐雯波抱着刚满月的儿子哭了半夜,最后把孩子交给了相熟的装裱师傅,只带了个装画稿的木箱上了飞机。 在香港、印度、巴西辗转的那些年,徐雯波成了张大千的 “移动画室”。他想画山水,她就提前查当地的地貌;他想画花卉,她就跑去植物园写生记录。 有次在巴西的庄园里,张大千突发奇想画泼墨,徐雯波就站在旁边帮他扶着宣纸,墨汁溅了一身也不在意。 毕加索盯着她看了半天,用生硬的中文说:“你比你先生画里的女人还好看。” 张大千哈哈大笑,拍着她的肩:“她可是我最得意的‘活模特’。” 那些年他画的红衣仕女,眉眼间总带着徐雯波年轻时的影子。 2010 年她去世时,床头放着两张照片:一张是 14 岁的她站在张大千画室门口,一张是 44 岁的张大千在教她画线条。 早年间,画家吴湖帆 50 岁时娶了 20 岁的潘静淑,也引了不少议论。 可潘静淑陪着吴湖帆整理古籍、研究书画,成了他事业上的知己。 感情这东西,本就没什么固定章法,就像画画,有人爱工笔的精致,有人喜写意的洒脱,自己觉得舒坦就行。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1943年,44岁张大千,看上女儿14岁的闺蜜徐雯波。徐雯波红着脸问:“伯父,我
苔藓芳草峦
2025-07-09 20:50:29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