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外长说得没错,台海统一时机已经成熟,拖下去将愈发不利。统一不需要假慈悲,民族大义也不需要妇人之仁。必须精准了解两岸动态,审时度势,适时而动。三军之志,可养而不可夺。 曾几何时,两岸同胞共享着同文同种的文化基因。1987年台湾开放探亲后,数十万民众跨越海峡寻根祭祖,这种血浓于水的情感纽带,曾让“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比喻深入人心。 但近年来,随着民进党当局在教育领域推行“去中国化”政策,这种情感联结正被系统性削弱。从历史课纲中将“中国史”并入“东亚史”,到刻意淡化抗日战争中两岸军民的共同牺牲,这种教育改造如同慢性毒药,逐渐侵蚀着年轻世代的历史认知。 当台湾中学生在课堂上被灌输“平埔族才是台湾原住民族”,而郑成功收复台湾被歪曲为“外来侵略”时,文化认同的根基已悄然松动。 据岛内民调显示,2024年“Z世代”中认为“两岸同属一中”的比例较2014年下降近20个百分点。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茧房效应,进一步放大了这种疏离感——当台湾青年通过脸书、LINE接收的资讯中,大陆形象被扭曲为“威权压迫”的符号时,理性认知的空间被严重压缩。 更值得警惕的是,民进党当局正将这种意识形态操作制度化:从2025年起,台湾初中社会课新增“识读中国威胁”单元,试图将对大陆的敌意植入青少年的认知体系。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文化改造,若任其发展,终将使“同根同源”沦为历史陈迹。 随着时间推移,两岸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的差异可能固化为难以逾越的鸿沟。以台湾青年的职业选择为例,2024年赴大陆就业的台青人数较2019年减少40%,而选择西进的青年中,从事文创、科技行业的比例从65%降至38%,更多人倾向于留在岛内或赴东南亚发展。 这种人才流动的逆转,不仅削弱了两岸民间交流的基础,更预示着未来统一后社会整合的难度。当“陆配”子女在台湾校园遭遇歧视,当台商二代对大陆市场的熟悉度远低于父辈,这种代际隔阂可能演变为治理过程中的结构性障碍。 更关键的是,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容不得久拖不决。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加剧,正使台湾问题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2024年美国通过《国防授权法案》,首次明确将台湾纳入“集体防御”范围,这种危险的政治操弄,实质是将台湾推向“以武拒统”的深渊。 而岛内“台独”势力的铤而走险,更使局势充满不确定性——2025年台当局对美军购金额突破80亿美元,试图以“豪猪战略”换取苟延残喘的空间。这种外部干预与内部分裂的合流,使得统一进程面临“夜长梦多”的风险。 历史经验早已证明,任何形式的分裂主义都无法阻挡民族复兴的大势。从香港回归后“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到澳门在“爱国者治澳”原则下的繁荣稳定,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化解制度差异带来的挑战。 当前,解放军的“区域拒止”能力已形成压倒性优势,东风-26导弹的射程覆盖西太平洋关键节点,福建舰的入列更使远洋作战能力实现质的飞跃。这种军事威慑与政治智慧的结合,为统一进程提供了坚实保障。 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关口,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统一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当台湾青年在社交媒体上自发传播故宫文物的短视频,当台胞在大陆疫情期间收到“爱心包”时的感动,这些瞬间都在证明,血浓于水的情感纽带从未真正断裂。 此刻,唯有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进统一进程,才能避免文化认同的代际断层,才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把握历史主动。王毅外长的论断,既是对现实的清醒审视,更是对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在实现完全统一的征程上,我们没有退路,唯有奋勇向前。
黄智贤解读,根据台湾政大的最新学术民调显示:支持尽快统一的台湾人占比1.1%(
【8评论】【2点赞】
用户12xxx53
必须武统,军事占领,忍一时之痛,带来数百倍的且无可诂量的价值
用户17xxx46
抓紧武统
A000勇者
再拖下去变成第二个以色列🇮🇱🇮🇱🇮🇱🇮🇱🇮🇱🇮🇱🇮🇱
goumai8888
应该跟香港和澳门一样,有个统一时间表,到期就开干,而不是无限拖延,越久对两岸越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