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我国之所以在稀土方面占据如此巨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名叫徐光宪的大科学家,“从0到1",创造性地开创出了一种全新的“串级萃取法”,这才使得我们开始在稀土产业独占鳌头。
说起稀土,那可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手机、电脑、新能源汽车,甚至导弹、卫星都离不开它,可在几十年前,咱们国家虽然稀土储量大,但技术落后,只能把稀土矿石低价卖给外国,人家加工成高纯度产品后,再高价卖给咱们。那时候,咱们心里别提多憋屈了!
1972年,国家给北京大学下达了一个紧急任务:分离稀土中最难搞的镨和钕,纯度要求极高,这两种元素就像双胞胎,化学性质几乎一模一样,连当时最先进的法国工厂都只能用又慢又贵的离子交换法。
52岁的徐光宪临危受命,他一拍桌子:“外国人能做到的,咱们中国人一定能做得更好!”
徐光宪原本是研究量子化学的,为了国家需要,他毅然转行,那时候实验室条件差,他就带着团队日夜泡在实验室,每周工作80多个小时,眼睛熬红了,身体累垮了,可他从来没喊过苦,他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在稀土的“泥潭”里拼命往前拱。
他发现,传统的萃取法虽然快,但纯度不够,怎么办?他想到了“串级萃取”,就像串糖葫芦一样,把多个萃取步骤连起来,一步一步提高纯度。
可理论是理论,实际操作难如登天,为了找到合适的参数,他们只能用最原始的“摇漏斗”方法,一遍又一遍地做实验,有时候,辛辛苦苦干了一个月,结果却不理想,一切又得从头再来。
但徐光宪没有放弃,他就像一位执着的探险家,在稀土的迷宫里寻找出口,终于他发现了“恒定混合萃取比”的规律,还建立了一套包含100多个公式的数学模型,有了这个模型,稀土分离就像流水线一样,只要把原料放进去,各种高纯度的稀土元素就源源不断地出来了。这简直就是奇迹!
1978年,徐光宪开办了“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把自己的技术无偿传授给全国各地的工厂,很快,中国的稀土分离技术突飞猛进,原本垄断市场的外国企业被打得措手不及。
到了90年代,中国的单一高纯度稀土大量出口,国际稀土价格暴跌到原来的四分之一,外国厂家纷纷倒闭,他们惊呼:“中国冲击来了!”
徐光宪的贡献可不止这些,他还提出了“一步放大”技术,用计算机模拟代替传统的小试、中试,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以前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实验,现在几天就能搞定,他就像一位高明的指挥官,把稀土分离的“战场”变成了高效的“工厂”。
如今,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近70%,是唯一能提供全部17种稀土金属的国家,从“神舟”飞船到“嫦娥”探月,从新能源汽车到5G基站,都离不开中国稀土的支持,这一切,都离不开徐光宪的功劳!
有人说,徐光宪是“稀土界的袁隆平”,这个称号他当之无愧,他用一生的心血,让中国在稀土领域从“跟跑”变成了“领跑”,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稀土产业的未来。
当然,咱们也不能忘记,稀土开采和冶炼曾经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不过这些年国家一直在加大环保力度,推广绿色开采技术,让稀土产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也算是对徐光宪老院士最好的告慰吧。
徐光宪已经离开我们了,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有坚持,有创新,就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中国人!咱们中国的稀土产业,一定会在他的指引下,继续创造更多的奇迹!
这就是徐光宪的故事,这就是中国稀土的传奇,每当想起他,我都忍不住感叹:有这样的科学家,是我们国家的福气,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咱们中国,就是靠着无数个像徐光宪这样的脊梁,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挺直腰杆,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