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不装了,彻底撕下“中立者”伪装!访问英国,当众点名中国是“挑战者”,美国是“盟友”,法国这回选边站得明明白白。 马克龙在伦敦议会的那一刻,欧洲已经开始选边站队了。7月8日,马克龙踏上英国国土,规格之高,排场之大,显然不只是一次礼节性的握手与寒暄。 自萨科齐2008年访英后,法国总统第一次进行国事访问,加上“脱欧”后的英国格外敏感,此举在时机与象征意义上都不容小觑。 议会大厅内,两侧油画描绘着滑铁卢与特拉法加的炮火硝烟,但马克龙没有提战争,只提合作。 他在讲话中明确将美国定义为“强大的盟友”,而对中国则毫不避讳地称为“挑战者”。 他甚至直言:“我们不能把中国和美国画等号。”一句话,直接将中法关系从“伙伴”拉回“竞争”,甚至是对抗的预设立场。 这种立场并非突然转向。从他6月在香格里拉对话会呼吁“摆脱对中美双重依赖”,到此刻在伦敦强调“需降低对中美过度依赖”,核心逻辑始终一致,欧洲必须强化战略自主。 欧洲已经站在一个必须“选边”的十字路口上,而马克龙选择了向西看。 他批评中国“产能过剩”,指责中国“破坏全球公平”,但这不过是掩饰恐惧的措辞。 法国政府近期多次表达对华贸易的担忧,主张欧盟加强经济防卫工具,这种语调背后的焦虑,不是对规则的热爱,而是对竞争力的无力。 更讽刺的是,马克龙在批评中国的同时,也不忘借机敲打美国,特朗普的贸易政策被他暗讽为“破坏世贸规则的肇始者”。 但这并非等量批评,而是一种策略性平衡。他很清楚:要拉拢英国,得先认清谁是敌,谁是友。伊丽莎白塔下的演讲并未赢得所有掌声,却足够赢得白宫的注视。 马克龙呼吁欧洲增加国防投入以减少对美依赖,英国也表示要将军费提升至GDP的2.5%。这是对华政策的延伸,更是对美政策的投名状。 更深一层的地缘战略正在浮现。马克龙此刻访英,核心目标是修复“脱欧”后的英法裂痕:重启防务协作、协调移民管控。 德国在俄乌战争后疲态尽显,制造业PMI跌破50,欧洲经济火车头开始熄火,给了法国可乘之机。 如今德法在对华政策上存在温差,德国主张务实合作,法国更倾向贸易防御,目的不是保护欧洲,而是削弱德国? 这场对华关税战背后,法国早已将中国视为“制度性威胁”。欧盟对白电、光伏、电动车轮番开刀,中国的反制也毫不手软。 7月4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白兰地启动反倾销调查。这是精准打击,直插法国经济命脉,中国是法国干邑出口第二大市场,年出口额超过40亿欧元。 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正当中国对白兰地开火的同时,马克龙却在伦敦高喊“我们不能依赖中国,也不能全面依赖美国”。这句貌似中立的话,在实际操作中却彻底倾向西方。 法国工业无法承受中国产品的冲击,却又不敢放弃中国市场。于是便构建起一种“制度性矛盾”,嘴上喊着“公平”,手里却拿着关税大棒。 马克龙的对华政策,已经露出“两面人”的真面目。 6月在新加坡他向中方释放信号,欢迎中企投资并呼吁“避免阵营对抗”;7月在伦敦称中国为“挑战者”,但始终未将乌克兰危机与中国挂钩。 他的真正目标,或许并不在中国,也不在美国,而是在“欧洲话语权”。他深知,要想让法国在欧盟中说话更响,就必须让德国更弱。 对华强硬,是手段;绑定英美,是路径;重塑欧盟,是野心。而代价,就是牺牲中法合作的最后温度。 但问题是,中国不是被动的棋子。中欧谈判陷入僵局,法国被指是最大阻力;白兰地被调查,法国酒商首当其冲。 欧洲想靠关税挡住中国的工业浪潮,结果却是自伤产业体系的根本。 如果这种以保护之名行封锁之实的政策继续下去,法国最终会发现,失去的,不只是中国市场,还有自身的全球地位。 马克龙口中的“战略自主”,看似高远,实则是对美国政策压力及经济安全焦虑的回应。他想摆脱中美,但却更离不开美国。 他想对抗中国,却又不得不接受现实中的产业依赖。这种内外割裂的外交体系,终将暴露其脆弱性。 他说中国是挑战者,却忘了挑战背后也意味着机会。他说美国是盟友,却忽略了盟友并不等于对等。 在伦敦议会大厅的灯光下,马克龙的演讲赢得了掌声,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这一场看似高调的访英,实则是法国在中美之间的另一场选边游戏。而这一次,他不再装了。 参考:马克龙访英将讨论“志愿联盟”——2025-07-07 09:45·环球时报
马克龙不装了,彻底撕下“中立者”伪装!访问英国,当众点名中国是“挑战者”,美国是
风城聊事
2025-07-09 18:09:28
0
阅读:88
用户11xxx78
不管那年那月 以前以后欧美都是站在一起的,所以不要幻想跟他们是一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