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一位高空跳伞运动员曾叹服道:我从事专业跳伞运动20多年来,从没有见过有人敢在

杰彦评娱乐 2025-07-09 15:34:26

国外一位高空跳伞运动员曾叹服道:我从事专业跳伞运动20多年来,从没有见过有人敢在5000米的高空进行“盲跳“,更别说目的地还是在大山里,这无疑是“自杀式“的伞降,我实在是想不明白是什么让这15位中国军人把生死置之度外! 李振波,48岁,河北邯郸人,2008年已是空降兵某部研究所所长,大校军衔。他从1980年代入伍,跳伞超过2000次,参与过多次重大任务。训练场上,他总是第一个登上跳伞塔,手上老茧厚得像砂纸,指关节因为常年拉伞绳有些变形。他曾在零下20度的高原连续跳伞,脸冻得通红,落地后还坚持复盘动作。战友们说,他要求严格,但从不摆架子,检查装备时连一个小扣环都不放过。 其他14名队员背景各异。王君伟和于亚宾,三十出头的少校,体能拔尖,负重跑从不落人后,背囊里常备地图和指南针。雷志胜、刘志宝是士官骨干,皮肤晒得黝黑,胳膊结实,擅长在野外快速搭建指挥点。郭龙帅、李亚军等年轻士兵,入伍没几年,站队列时腰板笔直,训练时满身泥水也不喊累。赵海东、赵四方以耐力见长,曾在雪山拉练中徒步几十公里,鞋底磨穿了照样走。其他队员像殷远、任涛、李玉山、向海波,也都在部队里摸爬滚打多年,练就了一身硬本事。 这15人来自全国各地,有东北的雪地农村,有南方的水乡小镇。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平时训练也流汗流血,鞋底磨破是常事。他们在部队的生活很朴实,饭堂里吃大锅饭,宿舍里叠被子跟板砖似的整齐。出发前一晚,他们在营房里整理装备,战术灯照着桌面,遗书写好后叠得方方正正,交给上级。没人多说话,第二天登上运输机,队列还是那么齐,眼神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 5月14日清晨,运输机飞到茂县上空,高度4999米,厚厚的云层挡住了视线。15名空降兵穿着厚重的跳伞装备,背着救援物资,氧气面罩贴在脸上。这次任务没有任何地面引导、气象数据或标识,国际跳伞界管这叫“盲跳”,风险高到连国外20多年经验的运动员都觉得是送死。下方是茂县的群山,地形复杂,山坡上满是碎石和倒塌的树,稍不留神就可能撞上崖壁或摔进深谷。 李振波第一个跳出机舱,紧接着14名队员依次跃下。跳伞过程中,李振波的主伞没打开,他在空中自由落体1500米,多次尝试无果后割断主伞绳,打开备用伞才稳住。着陆时,他胸口撞上石头,左腿被枯枝刺穿,血流了一地。其他队员也好不到哪去,郭龙帅的伞绳缠住树枝,摔在地上膝盖淤青一片。于亚宾滑进乱石堆,胳膊被划出长长的口子。15人全活着落地,但几乎人人挂彩,有的脚踝扭伤,有的伤口深可见骨。 落地后,他们没时间休息,马上集结,分组行动。接下来的7天6夜,他们翻了3座3000多米的高山,徒步220公里。山路全是泥泞和碎石,余震时不时来一下,落石砸下来得赶紧躲。他们背着几十斤的装备,鞋底磨穿,脚底血泡磨破了又长。晚上气温接近零度,裹着薄衣物挤在一起取暖。白天继续赶路,饿了啃压缩饼干,渴了喝点山里的水。他们侦察了55个村庄的灾情,详细记录上报,还在悬崖边开辟了6个直升机降落场,引导了20多次空投,把药品、食物、帐篷送到灾民手里。 任务完成后,15人带着满身伤痕回到驻地,迷彩服上全是泥和血迹。他们没停下来歇着,继续搬物资、搭帐篷,直到大部队接手。他们的行动打通了茂县、北川、汶川的救援通道,救下了无数人。国外媒体报道了这件事,军事专家分析那次盲跳的技术难度,惊叹这是救援史上的奇迹。国内的报纸、电视也讲他们的故事,15人的名字成了很多人心中的英雄符号。 多年后,这15人的生活各有不同。李振波退役前在空降兵研究所当高级工程师,教新兵跳伞技术,战术板上画满线路图。2020年空降兵建军70周年,他们在武汉聚会,站在纪念碑前拍了张合影,岁月让他们头发花白,军姿却一点没变。王君伟当了警察,每天巡逻,腰杆挺得直直的。郭龙帅开了货车,跑长途时车里放着军歌。雷志胜在社区工作,组织防灾演练从不马虎。其他人有的种地,有的做小生意,日子过得平淡但踏实。 茂县的村庄早已重建,学校里孩子们的笑声传得很远。村口有块纪念碑,刻着15人的名字,每年5月12日,村民们会放上鲜花。他们的故事被写进空降兵的史册,也传进了课本里。

0 阅读:107

评论列表

xuxu-竹子和麦子

xuxu-竹子和麦子

1
2025-07-09 16:59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用户17xxx06

用户17xxx06

1
2025-07-09 22:16

翼装运动员说话了吗?

猜你喜欢

杰彦评娱乐

杰彦评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