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讨价还价:除非中国许下承诺,不然一直不签! 《金融时报》透露,中欧气候行动

遥遥谈趣 2025-07-09 11:21:38

欧盟讨价还价:除非中国许下承诺,不然一直不签! 《金融时报》透露,中欧气候行动联合声明被欧盟推迟签署了,他们的意思是,除非中国承诺加大减排力度,否则就要一直推迟签署。 这些年中国在环保上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从 2015 年巴黎协定开始,中国就提出了 “双碳” 目标,也就是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下了不少功夫。比如说,过去十年里,中国的非化石能源占比从不到 10% 涨到了 17.9%,碳排放强度下降了超过 34%。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少烧了 14 亿吨标准煤,少排了 29.4 亿吨二氧化碳。而且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全球第一,光伏、风电这些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连欧盟都得从中国进口不少设备。这些成绩可不是吹出来的,是真金白银投进去,一步一步干出来的。 欧盟也一直以 “气候领袖” 自居,制定了 2050 年碳中和的目标,还通过了《欧洲气候法》,要求到 2030 年减排 55%。 按理说,大家目标一致,应该携手合作才对,但欧盟这次的做法却有点让人看不懂。他们明知道中国在减排上已经很努力了,却还是咬住 “加大力度” 不放,甚至用推迟签署声明来施压。 这背后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方面,欧盟内部压力大,尤其是一些国家在绿色转型中遇到困难,需要外部支持来缓解国内矛盾。另一方面,欧盟可能想通过气候议题来提升自己的国际话语权,甚至把它当成和中国谈判的筹码。 这里面还有个关键问题,就是欧盟的 “单边主义” 做法。他们这些年出台了不少气候变化立法,比如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表面上是为了环保,实际上却把标准强加给其他国家,甚至和市场准入挂钩。 也就是说,你要是不按我的标准来,就别想进我的市场。这种做法其实是把气候问题政治化了,违背了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原则。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减排上已经承担了超过自身能力的责任,欧盟却视而不见,反而要求中国和他们一样激进,这显然不公平。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欧盟一边要求中国减排,一边却对中国的新能源产品设置贸易壁垒。比如说,他们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对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理由是 “保护本土产业”。这就有点矛盾了。 中国的新能源产品物美价廉,能帮助欧盟更快实现减排目标,可欧盟却因为自己产业竞争力不足,就用政治手段打压,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而且,这种做法只会让全球产业链割裂,最终损害的是双方的利益。 说到这里,咱们得想想欧盟的真实意图。他们真的是为了气候吗?还是另有打算?从最近的一系列动作来看,欧盟似乎想通过气候议题来重塑全球规则,甚至把它当成 “去风险” 战略的一部分,削弱中国的影响力。 但这种做法显然不现实。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没有哪个国家能单打独斗解决。 中国和欧盟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只有合作才能共赢。如果欧盟一直抱着 “零和博弈” 的思维,不仅解决不了气候问题,还会让双方关系越来越紧张。 其实,中国一直是开放合作的态度。王毅外长访欧时就明确表示,中方愿同欧方一道,坚持多边主义,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加强合作。中国也多次强调,会继续履行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但合作是双向的,欧盟不能只提要求,却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还在发展阶段,需要在减排和经济增长之间找到平衡,这一点欧盟应该理解。 现在的情况有点像 “拔河”,欧盟想拉着中国跑快点,中国则想稳步前进。但拔河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更好的办法应该是双方坐下来好好谈,找到一个都能接受的方案。 比如说,欧盟可以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帮助中国加快减排,而不是一味施压。中国也可以在一些领域适当调整策略,展示更大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向前发展。 最后,咱们得明白一个道理:气候问题不是政治工具,而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欧盟应该放下偏见,和中国一起努力,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讨价还价上。 中国有句话叫 “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守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希望欧盟能早日想明白这一点,别让气候合作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0 阅读:99

猜你喜欢

遥遥谈趣

遥遥谈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