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莫申科在乌克兰的支持率远不如泽连斯基,说明一个问题,乌克兰打了三年还没清醒。按照此前的民意显示,乌克兰人支持力度最大的是扎卢日内,接下来是泽连斯基,第三则是乌克兰的间谍头子。乌克兰民众支持的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俄罗斯强硬。
例如,泽连斯基多次强调 “只有西方提供安全保障才会谈判”,并签署命令同步实施欧盟对俄制裁;扎卢日内作为军事主官,主导了对俄军事行动的指挥,并公开表达对俄军将领的强硬态度;而国家安全部门负责人布达诺夫,则策划了针对俄罗斯军事目标的多次袭击,包括刺杀俄军将领和企图袭击俄航母。
这种集体选择,使得乌克兰在对俄关系上陷入了 “对抗 - 升级 - 再对抗” 的恶性循环。从现实角度看,这种选择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
其一,乌俄关系持续恶化,两国边境冲突不断,乌克兰多地核安全风险居高不下,普通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直接威胁。
其二,过度依赖西方援助导致乌克兰外交自主性下降,例如在特朗普政府推动的美俄谈判中,乌克兰被迫接受美方提出的停火条件。
其三,军事对抗消耗了大量国家资源,2025 年乌克兰的能源安全和民生保障问题日益凸显,而政府仍将大部分预算投入军事领域。
相比之下,季莫申科的主张更具务实性。她曾明确表示 “没有俄罗斯,乌克兰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将更加复杂难解”,并提出通过谈判解决克里米亚问题的设想。
这种思路符合地缘政治的基本逻辑:乌克兰与俄罗斯接壤,两国在能源、贸易等领域存在深度依存关系。
历史经验表明,与邻国保持稳定关系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例如,匈牙利等欧盟国家虽然支持乌克兰,但始终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冲突,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
然而,季莫申科的主张在当前乌克兰社会中显得曲高和寡。这一方面是因为战争创伤导致的民族情绪高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部分政治势力利用民众情绪巩固权力的现实。
例如,泽连斯基在支持率上升后,进一步强化了对俄强硬立场,甚至将国内政治斗争与对俄关系挂钩,宣称解职官员是因为 “通俄”。这种政治操弄,使得理性声音难以被听到。
值得深思的是,乌克兰民众对强硬派的支持,是否真正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从国际经验看,长期对抗只会导致更多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衰退。
例如,叙利亚内战持续十年,最终仍需通过政治谈判解决问题。乌克兰若继续走对抗路线,不仅难以实现领土完整,还可能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季莫申科的主张虽然短期内难以被接受,但从长远看,与俄罗斯建立正常的邻国关系,才是乌克兰实现长治久安的唯一出路。
这场民意选择的背后,折射出乌克兰社会在战争中的集体焦虑。如何在维护国家主权与保障民众安全之间找到平衡,是乌克兰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或许,当战争的硝烟散去,乌克兰人民会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认识到真正的安全源于理性对话,而非情绪化对抗。这需要政治领袖展现出超越短期利益的远见,更需要全体民众的觉醒与反思。
对此,您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