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援引学者观点表示,中国对于中欧关系的定位已变!中国越来越开始正视中欧关系中充满竞争性的部分!联合早报表示,特朗普上台以来,美欧之间有了更多冲突,双方建立起来的相互协调沟通机制现在已基本不复存在。尽管特朗普让欧洲人感到“痛苦和屈辱”,但欧洲并未明显向中国靠拢,或意图拉拢中国来制衡美国。 很多人觉得中国在 “一带一路” 上就是砸钱,建些没用的基础设施,其实这种想法太简单了。就拿中老铁路来说,这条铁路 2021 年通车到现在,货运量已经超过 6000 万吨,老挝从一个 “陆锁国” 变成了 “陆联国”。 以前老挝的农产品运到中国要走好几天,现在几个小时就到了,当地农民收入一下子翻了几番。这哪里是白花钱?这是在帮人家打通经济命脉,同时也让中国的商品更容易进入东南亚市场。 再看看中欧班列,从 2013 年到现在已经开了 11 万列,覆盖欧洲 26 个国家。以前中国的货物出口到欧洲,主要靠海运,时间长、成本高。现在中欧班列一开通,像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这些高价值货物,十几天就能到欧洲,大大缩短了供应链时间。 而且中欧班列还带动了沿线城市的发展,比如西安,现在成了 “一带一路” 的重要枢纽,空铁联运项目建成后,物流时效提升了 15%,周边产业园区也跟着红火起来。 有人可能会问,中国花这么多钱搞这些项目,图什么呢?其实,“一带一路” 的核心是互联互通,通过基础设施把沿线国家连起来,形成一个大市场。就像古代丝绸之路一样,路通了,贸易自然就来了。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3 年,中国与 “一带一路” 国家的货物贸易额达到 2.8 万亿美元,比 2013 年翻了一番还多。而且,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投资建设的经贸合作区,已经为当地创造了 41.2 万个就业岗位。这不是简单的援助,而是双赢的合作。 相比之下,美国的 “印太经济框架” 就显得有点虚。这个框架 2022 年才推出,到现在还在讨论规则,连关税减免都没有。 美国说要搞供应链韧性、清洁能源,但实际投入很少,更多是在喊口号。比如,美国承诺给东盟 1.5 亿美元援助,可这点钱连一个像样的基础设施项目都不够。 而且,“印太经济框架” 主要是针对中国,想把中国排除在亚太供应链之外,但很多国家并不买账。毕竟,中国已经是很多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和中国脱钩意味着失去市场,这谁愿意呢? 更重要的是,“一带一路” 不仅是经济合作,还在改变全球治理规则。以前国际经济规则主要由西方国家主导,现在 “一带一路” 倡导共商共建共享,让更多发展中国家有了话语权。 比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成立短短几年就有 100 多个成员国,为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 而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虽然资金雄厚,但审批流程复杂,附加条件多,很多发展中国家根本等不及。 当然,“一带一路” 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项目确实遇到了债务问题,但中国一直在积极解决。比如,中信金融资产通过债务重组,成功盘活了某大型石化集团的海外油田项目,不仅避免了资产低价处置,还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这种灵活的处理方式,比西方国家一味逼债要务实得多。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看清了形势。2025 年,哥伦比亚、格林纳达等国家正式加入 “一带一路”,而美国的 “印太经济框架” 却连个正式协议都没签成。 这说明,真正能带来实惠的合作,才是各国愿意选择的。中国用 12 年时间,一步一个脚印,把 “一带一路” 从一个倡议变成了全球最大的合作平台。
联合早报援引学者观点表示,中国对于中欧关系的定位已变!中国越来越开始正视中欧关系
雨后彩虹之约
2025-07-08 18:30:4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