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重庆,一男子20多年前,想跟亲家母好,他出了30000多,跟对方一起修了房子,说好2楼和1楼一间房给他住,可因为女儿反对,两人没能走到一起。多年后,男子说亲家母把他的房子给卖了,自己人财两空,亏了!可大妈却说:房子是我修的,那3万元我早就还给了他,他自己给别的女人花了几十万,没钱了就找我闹。大爷女婿说出的真相,更是让人始料未及。
重庆街头一位七十岁的祝大爷,攥着一纸泛黄的协议,气冲冲地找上了他曾经的亲家母谭婆婆,他指着谭婆婆嗓门洪亮,说她卖了本该属于他的房子,害得自己“人财两空”,这口气,二十多年了也咽不下去。
谭婆婆的回应却更出人意料,她不仅全盘否认还反过来指责祝大爷是另有隐情,说他是在外头败光了家底才回头来翻旧账。
两位古稀老人当街撕破脸皮,这背后到底藏着一笔什么样的糊涂账?这事儿还得从二十多年前说起,那时候祝大爷和谭婆婆都已丧偶,因儿女结为夫妻成了亲家,两个孤独的老人一来二去竟也生出了感情,动了“亲上加亲”、搭伙过日子的念头。
当时谭婆婆正准备盖一栋三层小楼,可手头钱不够,祝大爷看在眼里,一咬牙拿出了自己的三万多元积蓄,决定和她合伙建房,两人还白纸黑字签了份协议,写得清清楚楚房子盖好后,二楼和一楼的一间房归祝大爷使用。
本以为一段黄昏恋能就此安稳落地,谁知祝大爷的女儿知道了这事,反应极为激烈,在她看来自己的父亲跟亲家母住到一块儿,这关系传出去实在不体面。
女儿的强烈反对,像一盆冷水浇熄了两位老人的热情,最终他们只得放弃了共同生活的打算,这段还没开始就结束的感情也就这么不了了之。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当年那笔三万块钱和房子的归属,成了两位老人心里过不去的一道坎,谭婆婆坚称,两人关系告吹后,她早就把那三万块钱原封不动地还给了祝大爷,双方早已“两清,断得干干净净的”。
可祝大爷这边,故事却拐了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弯,他一口咬定自己从未收到还款,甚至抛出一个惊人的说法,那笔钱根本不是什么建房款,而是谭婆婆当年给他女儿的“彩礼钱”。
这逻辑显然站不住脚,毕竟他女儿嫁给谭婆婆儿子时,孩子都两岁了哪有这时候补彩礼的道理?祝大爷的女婿也就是谭婆婆的儿子,也站出来证实,彻底推翻了岳父的说辞。
他明确表示当年家里确实早就把三万块还了,而且他和妻子结婚,岳父从头到尾就没提过彩礼的事,女婿既无奈又厌倦地抱怨道:“事情都过去20年了,岳父还在闹,越老脑子越有问题吗?”
女婿的困惑其实点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好端端的祝大爷为什么非要翻这笔二十年的旧账?当祝大爷发现,当初协议里说好归他的那几间房,已经被谭婆婆卖掉后,他“人财两空”的愤懑感彻底爆发了。
而谭婆婆则气愤地戳穿了她眼中的真相,她压低声音告诉调解员,祝大爷这些年跟另一个女人交往,前前后后花了“几十万”,又是买房又是买保险把自己折腾得经济拮据。
“他把钱用光了,就找到我来闹,真的浑得很!”谭婆婆气得直跺脚,祝大爷没有正面回应,但也间接承认自己“经济有点紧张”。
他随即抛出了新的逻辑,一个更接近他真实想法的逻辑:“不可能我就这样拿三万给你,房子涨了价,现在还只值三万?那我不是亏了吗?”
钱的账算不清心里的气却很明白,他抱怨谭婆婆卖房都不跟他说一声,“连个笑脸都不给”,他真正渴望的,或许是关系能“好一点”,是找回一点当年的情分和尊重。
调解员夹在中间面对这笔缺乏凭据的糊涂账也一筹莫展,从法律上看祝大爷的诉求很难站住脚,当初的协议虽然有效,但谭婆婆一方坚称已履行还款义务,而祝大爷临时改口的“彩礼说”更是毫无根据。
最终在调解员的耐心斡旋下,两位老人大概也觉得闹得难看,为了儿女的颜面,勉强达成了和解,表示“看在儿女的面上不再计较”。
一句“既往不咎”,真的能抹平二十年来的记忆偏差、情感创伤和金钱纠葛吗?表面上的和解,更像是一场精疲力尽后的休战。
一张泛黄的协议,最终没能算清一笔糊涂账,反倒照出了一段黄昏恋走到尽头后,掺杂着金钱、怨气与意难平的复杂人性,两位老人心里的疙瘩恐怕还远远没有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