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江西,老师安排三个学生报考北大清华的冷门专业,没想到学

笔杆侠客 2025-07-08 13:56:01

“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江西,老师安排三个学生报考北大清华的冷门专业,没想到学生最后还是选了其他学校的热门专业。老师一怒之下解散群聊,直言学生辜负了自己的感情。

高考放榜后,江西某中学的“清北梦”遭遇重创,年级理科前三名的学霸集体拒绝填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冷门专业,转而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的热门王牌专业。这让校方措手不及,班主任漆老师更是愤然解散“清北团队合作群”,甚至直言“百万投入打水漂”。

这个选择,把漆老师彻底点燃了。他早早为学生建好了“清北团队合作群”,满心盘算着给学校再添几块金字招牌。

眼看计划落空,他在群里情绪激动,连发数条信息,指责学生“完全以一己之心填报热门专业”,甚至觉得“把我们三年的感情都化整为零了”。最后,他撂下一句“明天解散此群,这是我教育的失败”,并果真解散了群聊。

漆老师的反应,其实不难理解。这份“名校计划书”,他早就写好了。对他而言,学生的成功与自己的职业荣誉、学校的升学指标紧密相连。当他反复提及“学校投入百万资源”“老师带病陪考”时,话语里不自觉地带出了一本“投入产出”的账本。

听起来,教育更像一盘生意,而清北的录取通知书,就是那最亮眼的投资回报。尽管学校从未明说,但那种“唯清北论”的风气,早已将教师的成就感和学生的学校名头捆绑在了一起。这么一看,漆老师的失落,也就不奇怪了。

可是,学生们有自己的账本。他们比任何人都要清醒和务实,并没有被“清北光环”冲昏头脑。他们知道,清华的核物理听着高深,却是常年招不满的冷门;北大的护理学,毕业后想转行并不容易。这些选择背后的职业发展局限,他们看得一清二楚。

另一边,复旦的计算机和交大的金融,是当下市场最认可的硬通货,意味着更高的起薪和更广阔的就业前景。他们懂得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填志愿是为自己铺路,不是为学校贴金。

放弃所谓顶尖名校的冷门专业,去选一个发展前景更好的热门专业,这哪里是叛逆,分明是成年人对自己未来最清醒的规划。这种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难道不正是教育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吗,所以,漆老师口中的“教育的失败”,恐怕恰恰是对教育成功的一种误读。

有位家长的话说得实在:“孩子能考高分够争气了,凭啥还得当学校的垫脚石?”这话不光是替自家孩子撑腰,也戳破了那个只用名校衡量一切的畸形标准。

我们见过太多被“名校光环”绑架的例子,学生为了一个好听的校名,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大学四年读得痛苦,毕业时发现毫无竞争力。相比之下,江西这三位学生的坚持,是为自己挣得了更实在的未来。

老师的角色,或许也该从规划者变成引路人。你可以提供信息,分析利弊,但最终拍板的权力,必须还给学生自己。真正的教育成功,从来不由录取通知书上的校名来定义,而是看一个学生离开校园后,是否具备独立面对世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这件事说到底就是高考录取清北数量,依然是社会评价一所高中学校的关键指标,几个尖子生规避所谓的天坑专业,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和学校,这些都无可非议。只能说,从学校来看,这就是没有大局观了。如果学生顾及这些大局观,那学生的未来,又该谁来负责。

信源:百姓关注

0 阅读:88
笔杆侠客

笔杆侠客

笔杆侠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