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想不通:美国打得下日军驻守的硫磺岛,为何拿不下上甘岭! 日本人一直没弄明白,当年美军能把硫磺岛上的日军收拾得服服帖帖,怎么到了上甘岭,面对志愿军就没辙了?同样是坑道战,同样是美军主攻,结果却天差地别,这背后的道道,其实藏在两场战役的细节里! 1945 年的硫磺岛,就是块被海水围着的死火山,日军把山掏空了挖坑道,想凭这个挡住美军,可他们的坑道太简陋了,说是坑道,不如说是顺着山体挖的浅洞,入口敞亮,里面没水没粮,连空气都憋得慌。 美军这边,带兵的是范弗利特,这人打战就认一个理:炮弹够多,啥都能炸平,他在硫磺岛扔了 1.6 万吨炸弹,60 万发炮弹,把岛炸得跟月球表面似的。 日军躲在坑道里,开始还能靠着暗火力点打伏击,可美军很快就摸透了门道 —— 你不是躲在洞里吗,我就用火焰喷射器往里头灌,要么就用水泥把洞口堵死。 火焰一喷,坑道里的氧气瞬间烧光,日军要么被烧死,要么憋死;水泥一封,里头的人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 硫磺岛的日军原本有两万人,到最后就剩下千把多人投降,美军虽说伤亡也快三万了,但终归是拿下了岛。 范弗利特打这仗打出了自信,觉得对付坑道里的敌人,就该这么干:火力轰透,再用狠招堵死,这种思路,后来他带到了朝鲜战场。 再看上甘岭,1952 年的上甘岭,就两个小山包,加起来才 3.7 平方公里,可位置关键,是五圣山的门户,美军还是那套打法,范弗利特觉得 5 天就能拿下,结果打了 40 多天,愣是没啃下来。 美军的火力比硫磺岛时还猛,一天就扔 128 吨弹药,山头都被削低了两米,战后阵地上抓把土,能找出 30 多个弹片,可志愿军躲在坑道里,硬是扛住了。 志愿军的坑道跟日军的不一样,他们的坑道是正经设计过的,顶厚能到 35 米,炸弹炸不透;里头像迷宫,T 形、Y 形的岔路多,还分上下两层,上层打仗,下层休息,互相通着,坑道口也藏得巧,大多在山背面,美军的炮弹很难直接打到。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坑道不是死窟窿,白天敌人狂轰滥炸,他们就缩在里头养精蓄锐,晚上钻出来,小分队摸出去偷袭,冷枪冷炮专打落单的美军,10 月下旬那阵子,他们 158 次偷袭成功了 149 次,美军晚上都不敢露头。 后勤这块,差距就更大了,硫磺岛的日军是真孤立,四面环海,美军早就把海空都封死了,想送点吃的都难。 上甘岭的志愿军不一样,后方一直想办法送东西,15 军弄了 3 万多斤苹果,虽说最后就送进去一个,但馒头、弹药啥的,靠着人扛、牲口驮,夜里摸黑往前送,运输兵伤亡 1700 多人也没停。 范弗利特后来也承认,志愿军的补给能力 “让人难以置信”。 美军想照搬硫磺岛的招,用火焰喷射器烧坑道,可根本行不通,上甘岭的坑道口藏在反斜面,美军得从下往上冲才能够着,火焰喷射器射程就几十米,没等靠近,就可能被志愿军的冷枪放倒。 就算侥幸喷到,坑道里岔路多,火焰窜不远,伤不着人;用水泥堵,咱们白天被堵了,晚上就组织人挖开,敌人也是白费劲。 日军在硫磺岛是被动挨打,躲在坑道里等着被消灭,偶尔冲出来也是自杀式冲锋,没什么章法,志愿军不一样,他们在坑道里不是等,是在熬机会,白天守得住,晚上打得狠,把坑道变成了进退自如的根据地。 还有个事儿,美军在硫磺岛用火焰喷射器没压力,毕竟是打法西斯,占着理,到了朝鲜战场,性质变了,国际上盯着呢,真敢乱用这种狠武器,舆论就得把美国骂死。 日本人想不通,可能是没看到这些差别,他们只看到美军能打下硫磺岛,却没注意到日军的坑道有多简陋,后勤有多烂;只看到志愿军也躲在坑道里,却没瞧见那些坑道是怎么设计的,后方是怎么拼命送补给的,战士们是怎么灵活作战的。 范弗利特带着硫磺岛的经验来打上甘岭,就像拿着老地图走新路,走错了不奇怪,硫磺岛的胜利,靠的是对手的弱;上甘岭的胶着,显的是志愿军的强。 这强,不光是意志硬,更是脑子活,把坑道战玩成了体系化的防御,美军那套老办法,自然就失灵了。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南京大屠杀时,日本人奸污妇女到什么程度?一位伙夫说出了实情,惨绝人寰……193
【13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