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平中国稀土冶炼技术?澳大利亚公司宣称已完成两款稀土提炼。继5月份宣布能够提炼氧化镝后,澳大利亚的莱纳斯稀土公司,又宣布能够提炼氧化铽。镝是国防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而铽除了应用于激光器和商业照明之外,核反应堆也需要用到。 信源:中国科学院知识服务平台——澳大利亚莱纳斯稀土公司继氧化镝后再次生产出重稀土氧化铽 一则来自澳大利亚的消息,在全球激起了不小的波澜。澳大利亚莱纳斯稀土公司宣布,其在马来西亚的工厂首次成功分离出重稀土氧化镝,并紧接着表示也能提炼氧化铽。 这句“我们终于在中国之外提炼出重稀土”的宣言,立刻被西方媒体当作“救命稻草”,标题一个比一个响亮,仿佛西方的稀土产业一夜之间就能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而莱纳斯声称能提炼的镝和铽,其战略价值确实无法替代。 镝是制造高性能永磁体的关键,从航空发动机到精确制导导弹,都需要它来保证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与稳定。缺了它,许多尖端武器可能就是一堆废铁。 而铽,则在高性能激光器、尖端显示屏和核反应堆控制等领域扮演着核心角色。也正因如此,莱纳斯的“突破”才会引发如此大的关注。 可是,仅仅搞定镝和铽,就足以撼动全局吗?恐怕还差得远。稀土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西方产业链对中国的稀土依赖多达十几种。 F-35战机、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机,哪一样不是嗷嗷待哺的“稀土消耗大户”?它们需要的,是一个品类齐全、供应稳定的稀土篮子,而不是一两种元素的样品。 进一步看,中国真正的王牌,从来不只是储量,而是领先全球数十年的冶炼分离技术。全球九成以上的稀土分离产能都掌握在中国手中,尤其在技术门槛极高的重稀土领域,这种优势近乎垄断。 相比之下,莱纳斯的所谓“突破”就显得有些单薄。他们的工艺尚在起步阶段,技术成熟度和效率与中国相比,仍有漫长的路要追赶。 更现实的问题是成本。中国出口的氧化镝,每千克价格在4到7美元,而莱纳斯的报价却高达10到15美元,价格几乎翻了一倍。 说到产能,差距更是悬殊。中国每年分离的重稀土总量可达1万至1.5万吨,而莱纳斯规划的氧化镝年产量,仅仅1500吨,也只是中国年产量的零头。 当然,西方并未放弃。美国政府为莱纳斯提供了2.58亿美元的合同,支持其在得克萨斯州建厂,试图打造一条“去中国化”的稀土供应链。 但问题是,工厂建好了,矿从哪里来?没有稳定、足量的原材料供应,再先进的工厂也只是无米之炊。 构建一条完整的稀土产业链,涉及勘探、开采、环保审批、技术研发和产业协同等一系列复杂环节,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十年、二十年都未必能成。 但这并不代表这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因为最近出现了一个让人警惕的现象 2025年,中国稀土集团多名高管和技术骨干离职,其中包括董事长杨国安及部分董事;北京蓝素科技的稀土专家廖春生也于同年4月因“工作安排”突然辞职。 这些离职人员的去向令人关注。据传闻,廖春生离职后加入了加拿大的实验室,而某稀土公司副总离职三个月后出现在美国MP Materials的技术顾问名单上。 国外机构的挖角手段愈发隐蔽且具有诱惑性。西方国家通过提供高额年薪、优厚福利以及移民绿卡等条件,吸引中国稀土人才。 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稀土高端提纯及分离技术上存在瓶颈,急需相关技术人才。中国稀土技术专家的离职,能使这些国家在短时间内获得技术突破。 稀土提炼技术是中国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人才流失无疑会导致技术优势被削弱。国外的挖角行为以及部分人员的离职,给中国稀土行业的技术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 总之,稀土行业的人才流失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既要防范国外机构的挖角行为,也要从国内机制上保障人才的稳定和忠诚度,以维护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技术优势和战略地位。 只有筑牢人才防线,才能确保中国稀土行业的长远发展与安全。
美国的“稀土阳谋”终将打败中国?近日,美国不断催促中国加大稀土供应,殊不知,
【5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