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儿子像娘,金砖砌墙”。细细看看毛主席和他的母亲文七妹,简直长得太像了。

另子维好故事 2025-07-07 19:35:45

俗话说:“儿子像娘,金砖砌墙”。细细看看毛主席和他的母亲文七妹,简直长得太像了。   文七妹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连生了两个男孩都夭折了,两口子很着急,但文七妹信佛,多年来一直求山上的一个石观音,希望可以早生贵子。光绪十九年阴历十一月十九(1893年12月26),文七妹又生了一个男孩,她高兴极了,让孩子拜山上的石观音为干娘,还给孩子取了个乳名“石三伢子”。   石三伢子是毛太华的第20代孙,按照《毛氏族谱》,毛顺生给孩子取名泽东,字润之。毛泽东的父母都是中国最普普通通的农民,所以这个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也岁熟悉农村,继承了母亲身上非常多优良的品质。这从日后毛主席的革命生涯中也可以看出来。   第一:悲天悯人的善良   善良是文七妹最为突出的品质之一,也是毛泽东从母亲那里最早继承的品质。文七妹对待身边的人,无论是亲族还是乡邻,都充满了同情与关爱。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她常常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比自己更穷困的人。当灾荒年月,讨饭的人上门时,她总会背着丈夫,悄悄给他们一些食物,让他们不至于挨饿受冻。这种善良的行为,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毛泽东幼小的心灵。   毛泽东在私塾读书时,看到同桌“狗蛋”因家境贫寒,中午只能喝水充饥,心中充满了怜悯。于是,他瞒着父母,每天从家里带两份午饭,一份自己吃,一份给“狗蛋”。后来,当母亲发现他饭量异常,询问原因时,毛泽东如实相告。文七妹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对他的善良之举表示赞赏。在母亲的鼓励下,毛泽东更加坚定了帮助他人的信念。这种善良的品质,贯穿了毛泽东的一生。   第二:有志向,敢于抗争   毛泽东小时候,父亲毛顺生对他要求严格,时常打骂。在这样的环境下,毛泽东逐渐养成了敢于反抗的性格。而母亲文七妹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虽然无法改变丈夫的教育方式,但她经常教育毛泽东,要有志向,不能没出息。她鼓励毛泽东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被他人的意志所左右。在母亲的影响下,毛泽东逐渐培养了敢于和父亲斗争、和族长斗争的性格。   1936年,毛主席接受斯诺采访时曾说,有一次父亲追着他打,他就跑到池塘边说,再追就跳下去,最终父亲才罢休。这种敢于抗争的精神,在毛泽东后来的革命生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面对强大的敌人,毫不畏惧,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坚信,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三:心系百姓的初心,不忘本   文七妹虽然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深知百姓生活的艰辛。她常常教导孩子们,我们世世代代都是种地的,不能忘记老百姓的恩情。小时候,父亲毛顺生为了增加家庭收入,购买了一些因生活所迫而卖地的人家的土地。毛泽东看到这些,心中十分难过。他想到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明年将无地可种,无饭可吃,内心充满了忧虑。从那时起,他就一心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毛泽东参加革命以后,这种心系百姓的情怀体现得更加明显。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时刻想着老百姓。比如,在红军占领遵义城后,曾发行了纸币。当时,老百姓担心红军撤离后,这些纸币会变成废纸。然而,毛主席领导的红军,在撤离遵义时,将老百姓手中的纸币全部回收,兑换成了流通的现大洋。毛主席说,这种坑害老百姓的事我们共产党人万万不能做。 就这么一件小事,当地的群众不仅在毛主席离开时含泪相送,还每天盼着毛主席再一次打回来,盼着毛主席革命胜利呢。   第四:面对困难,勤劳坚韧   文七妹作为家庭的主心骨,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她一天到晚不是养鸡喂猪,就是烧火做饭,有时还要锄园种菜,农忙时也会下田插秧、割稻。家中里里外外的活儿,她都做得井井有条。常年的操劳,使她的健康过早地受到了损害,但她从未有过怨言。   毛泽东从小就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深受感染。毛泽东都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带领着红军战士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他不怕吃苦,不畏艰难,始终坚信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革命的目标。在和平建设时期,他同样以身作则,倡导勤劳奋斗的精神。   第五:一生节俭,两袖清风   在文七妹的操持下,毛家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也能维持生计。她深知生活的不易,因此一直秉持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家中的每一分钱、每一粒粮食,她都倍加珍惜。她教导孩子们要懂得节约,不要浪费任何资源。在她的影响下,毛主席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在毛主席的一生当中,无论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成为国家领袖之后,他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他的衣物总是缝缝补补,一件睡衣穿了多年,上面打满了补丁。他的饮食也非常简单,从不铺张浪费。他深知资源的宝贵,始终以身作则,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了榜样。

0 阅读:382

猜你喜欢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