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浙江,一男子在家里午睡的时候,被树上只了猴吵醒,一气之下,他拿起长竹竿,缠上粘胶带,就去抓知了猴。没想到,才10分钟,他就抓了满满一大袋,拿到餐厅后,才知道这东西能卖300元一斤!
信息来源:掌闻视讯2025年7月5日报道
当天中午,太阳正晒得人犯困,可这屋外的知了声比闹钟还响。
那位大哥在床上翻来覆去,心想“这吵法跟鬼似的”。
干脆拿了楼下放着的长竹竿,上面缠了圈粘胶带,就像挂了个“小版捕蝉神器”。
他没想太多,就朝树上一阵扫,十分钟后,一袋鲜活的知了猴乖乖卡在胶带上,“啪啪”往下掉,黑褐色小蝉腿还在抖,够他自家吃几顿。
见着这一大堆,他嘴角都在抽筋:“我就随便捞捞,没想到真成了‘白捡的’。”
于是转身去附近的一家私房菜馆碰碰运气。
老板一称重量,当场乐了:“300块一斤,够开个小金库了!”
要知道,就在三天前,青岛平度的批发商才给到105元一斤的收购价,丽水当地6月中旬刚开市时也不过200块左右。
短短几天,直接蹿到300元,这涨幅比股市还刺激。
平日里,这些知了猴可不容易买到。
它们身上富含蛋白质、脂肪和各种维生素,吃起来鲜香嫩滑。
丽水人对它爱了几十年,传统吃法是把成虫剥壳,只尝一小块肉。
每到6月到9月初,丽水一带每天要批发上万斤。
有人专门花几万块钱承包几十亩蝉养殖基地,第一夜就能捕上千只,高峰期一晚上甚至破万。
更多是普通人,晚上八点左右带着网兜和竹竿下山,一夜能抓个12到15斤,净赚两三千块,堪称“兼职暴利”。
然而这股“蝉经济”火得让人有点慌。
有网友说:“你看现在抓蝉都成‘行走的提款机’了!”
也有网友说:“要是大家都来‘薅知了猴羊毛’,成虫和幼虫都没人活下来了,以后怕是听不到蝉鸣了。”
这事说到底,这捕蝉热背后藏着不少冲突:赚钱快是真的,但生态警号也拉响了。
就算这“会飞的黄金”卖得欢,也要给自然留点余地。
要不哪天蝉都没了,夏天就少了那独特的“唧唧”声,咱连个打盹的故事都没得写了。
如果你碰巧在树下听到蝉声震天,不妨想想,是去捞一把“真金白银”,还是给地球留一点蝉鸣?
不管怎么说,这次浙江大哥的“睡不着”行动,确实让他捡到了一袋钱,也让大家看到了一个藏在蝉声里的暴利产业。
要是你也想去体验一把,记得别贪多,别把好端端的生态给打乱了。
对此,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