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会最近的一场讨论,让“皇后大道”和“维多利亚女王雕像”成了热议焦点。议员何君尧提议将这条繁华道路改名,并移走女王雕像,换成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铜像。这一提议瞬间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皇后大道是香港的第一条城市主干道,始建于1841年,名字取自当时的英国君主维多利亚女王。这条道路见证了香港从殖民地到回归祖国的全过程,但它的名字背后,也隐藏着香港最屈辱的一段历史。1842年,清朝因鸦片战争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雕像虽在二战中被损毁,但复制品至今仍矗立在维多利亚公园,成为游客拍照、市民散步的地标。
何君尧的提议并非首次。2022年,他就曾建议用民族英雄命名香港的公园和街道,2021年也有民间团体呼吁将维多利亚公园改为“人民公园”。2024年,香港通过了《2024年成文法(杂项规定)条例草案》,正式废除了法律条文中的“女皇陛下”“总督”等殖民词汇。然而,地名和雕像作为深植于市民生活的符号,却难以在一夜之间抹去。
支持者认为,皇后大道的殖民背景是民族伤痕的“活提醒”,改名是为了让大家记住这片土地曾被侵略过,我们的先辈曾反抗过。相关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香港年轻人甚至不知道皇后大道的殖民背景,误以为是“本土文化符号”。反对者则担心改名会“割裂记忆”,皇后大道因罗大佑的同名歌曲《皇后大道东》成为几代人的经典记忆,雕像也是老香港人的集体回忆。此外,改名涉及地图、路牌、公文系统等数十个领域,预估耗资数亿港币,成本问题也是一大阻碍。
立法会议员梁美芬提出了折中方案,建议用历史人物命名公园作为教育载体,参考上海外滩的做法,保留建筑外观,但标注殖民历史背景。这种思路或许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既能保留历史记忆,又能传递正确的历史观。
从国际经验来看,地名变更往往伴随政权更迭,但香港的特殊性在于其殖民历史终结于“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和平回归。保留殖民地名曾被视作包容性的体现,如今却因国际地缘政治变化变得敏感。何君尧主张在保留部分历史建筑的同时,通过符号替换传递正确的历史观,例如将维多利亚女王雕像与林则徐铜像并置,形成“侵略与反抗”的对比。
然而,即便提议通过,实际操作仍困难重重。香港地名变更需经立法会三读、民政事务总署协调等步骤,耗时可能超过5年。这场争论的本质,其实是香港身份认同的撕裂。殖民符号长期被视为“国际化”的象征,而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这些符号已潜移默化地影响认知。香港教育局虽加强了中国历史教育,但日常空间中的殖民印记仍可能传递扭曲的历史观。
或许,像上海外滩那样“保留建筑+重释历史”的模式,才是更可行的路径。既不否认过去的伤痛,也不切断与现在的连接。历史不应被遗忘,但城市需要温度。如何在铭记历史与尊重现实之间找到平衡,才是这场争论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