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阎锡山的幼子阎志惠回到大陆的老宅,刚要走进去,就被售票员叫住:“先生,要先买票才能进”,阎志惠叹了口气:“这曾经是我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2年的深秋,山西忻州街头飘着细雨,阎锡山故居售票处前,站着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他从口袋里掏出准备已久的钱,默默地买了一张门票,这位老人,正是阎锡山的第四个儿子阎志惠。 43年前,他随父亲离开这座宅院时,绝没想到重返故土竟要凭一张门票,但此刻的他,已经坦然接受了这份沧桑,这座曾经显赫一时的府邸,早已成为向公众开放的文物古迹。 这座府邸见证了阎氏家族的起落,阎锡山的祖辈原本只是定襄县河边村的普通牧羊人,到了他父亲阎书堂这一代,在五台县开了钱庄,1900年钱庄倒闭后,18岁的阎锡山只得到太原当学徒。 命运之神眷顾了这个不安分的年轻人,他先是考入山西武备学堂,后又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在太原发动起义,由此开启了他在山西近四十年的统治生涯。 权势显赫之时,阎锡山斥资百万银元修建了这座府邸,整座宅院占地三万多平方米,院落二十多个,房屋近千间,尽显"山西王"的气派。 作为阎锡山最受宠爱的小儿子,阎志惠童年在这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时光,大哥三哥早夭,二哥患病,五弟痴迷科技远赴美国,他自然成为父亲寄予厚望的接班人。 这段违背伦理的感情,让阎锡山震怒,父子关系就此破裂,阎志惠选择了爱情,带着赵金秀远走他乡,在美国过起了平民生活。 1949年,政权更迭,阎锡山仓促离开山西,飞往台湾,这一走,就再也没能回到自己经营了大半辈子的地方,所有的权势、财富、地位都化作云烟,只剩下刻骨铭心的思乡之痛。 在台湾的阳明山上,年迈的阎锡山想念着家乡的窑洞,就地建造了一间"种能洞",他过着简朴的生活,日日北望,思念着故土,1960年,他在思乡之情中离世,临终前还在喃喃念叨着家乡的一砖一瓦。 如今,昔日的显赫府邸已成为了博物馆,曾经的家族悲欢都被收进了展柜,站在售票处前的阎志惠,望着这些沧桑变迁,内心百感交集,他知道,自己这一生,注定要在美国度过,但对故土的思念却永远难以割舍。 拿着门票走进故居,阎志惠看到了太多熟悉又陌生的场景,曾经富丽堂皇的"得一楼"如今成了展厅,父亲最爱的"公道为怀"匾额依然高悬,但四周摆满了各类文物展柜。 他童年嬉戏的"穿心院"已被改造成"阎氏家族陈列室",展柜里那些泛黄的照片,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兴衰起落,他看到了自己与赵金秀的婚纱照,那是他为爱放弃一切的见证。 在美国的岁月并不轻松,阎志惠开过加油站,干过货车司机,甚至在餐馆刷过盘子,从前呼风唤雨的"山西王"之子,就这样在异国他乡为生计奔波,即便如此,他始终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 阎氏家族的离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四哥阎志敏在美国成为IBM工程师,侄子阎树榕在纽约柯达公司终老,阎志惠的子女也都融入了美国社会,曾经的显赫家族,就这样在异国他乡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站在故居的庭院中,阎志惠望着斑驳的墙壁,思绪万千,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他知道,自己这趟归程,不仅是完成父亲的心愿,更是为自己了却一桩心事。 1960年,当阎锡山在台湾病逝时,阎志惠因为生活困顿,连参加父亲葬礼的机票钱都凑不齐,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而今天,他终于跨过了那道售票窗口,重返故土,却已经物是人非。 故居里的一切都在诉说着时代的巨变,那些曾经的权势显赫,如今都成了展柜里的历史文物,阎志惠深深明白,这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整个时代的印记。 2011年,阎志惠在美国加州离世,临终前,他留下遗愿,希望骨灰能撒向故乡的土地,这个愿望,与父亲阎锡山生前的北望思乡何其相似,时过境迁,但游子对故土的思念却永远不变。 如今的阎锡山故居,每天都有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很少有人知道,在1992年那个深秋的雨天,曾经有一位老人,默默买了一张门票,走进这座承载着他太多记忆的老宅。 信息来源:阎锡山的后代们——山西社会主义学院
1992年,阎锡山的幼子阎志惠回到大陆的老宅,刚要走进去,就被售票员叫住:“先生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07 14:39:27
0
阅读: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