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河南发现“疑似明朝穿越者”所立石碑,上面写道:“扯淡,再不来了!”还说自己生平已被记入史册。 准确来说这个石碑不完全是1984年发现的,在此之前,它经历许多战乱流离,见证了许多故事,也曾受过伤害被推倒过,只是在84年被修复然后迁入摘心台公园。 据说是一位当地村民在山脚下劳作时,偶然发现了一块半埋在土中的石碑。 他好奇地拂去碑上的尘土,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扯淡,再不来了!”这近乎荒诞的口吻,听起来特别像当代的年轻人。 但碑体上篆刻的文字又不像是现代人,于是村民们将这件事上报给了当地部门,然后通知了文物和考古相关的专家赶到现场,进行鉴定。 这个碑上都写了些什么呢? 碑首横刻“再不来了”4字。碑的正中竖刻“泰极仙翁脱骨”6个大字,“处”字已残。“泰”字右刻“扯”,左刻“淡”。 扯字下竖刻“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访道云梦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翁”2行32个字。 淡字下面竖刻“生不言寿莫考其纪或曰一十有二纪卒曰然四空门人清琴棋书画抱病老人立”2行32个字。 正面共刻77个字。 就这些字引发了大量的思考和争辩。这看起来像是碑主人的自我介绍,他说自己是燕国人,水木氏,这一辈子经历的事情都被史籍所记载进去了,自己也不愿意再多赘述,愿意了解的可以自己去翻书。 碑主自述一生无愧于心,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琴棋书画精通,一生修身养性,四大皆空,活了多大也没考量过,百十来岁的样子,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此生已过,再不来了。 这段古文字其实解析起来还是比较有争论的,有人认为水木氏,其实是云南的沐姓家族。 可能是沐英的后代沐天波。据考证,“扯淡碑”立于明末清初,碑文中的“燕人”指的是北京人,“水木氏”则让人联想到沐姓。而“事迹已详载甲申记”更是透露出重要信息:甲申年,即1644年,发生了甲申之变,李自成攻入紫禁城,明朝灭亡。 沐英家族作为明朝开国功臣之后,子孙众多,家族兴旺,爵位延续了近280年。 据《明史》记载,沐家有一位经历了甲申之变的知名后代——沐天波。 但是只活了43岁,与碑文中的144岁相差甚远。 所以,有人大胆推测这个人其实没有真的死,而是在战乱之后隐姓埋名的生活去了。 当然,还有一种推测,是认为既然碑主称仙翁,还是泰极仙翁,可能身份高贵,甚至极可能高于侯爵,是个天子。 如果时间锁定在明朝时期,明后期的皇帝都痴迷丹药,长生不老。这个活了144岁的仙翁很可能是自缢煤山的崇祯皇帝。 说当年他根本没上吊,而是看破红尘潜心修道去了。 所谓的四大皆空,就是看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心灰意冷,而且他也曾尽心努力但无力回天,所以认为自己无愧于心,对得起黎民百姓,敬得了天地人神。 当然,这种论证也没有更让人信服的证据。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其实是某个人意外穿越到了古代,凭借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在当时的朝代经历了很多事情,并做出了某些努力和改变,一度混得风生水起,成为了史册留名的大人物。 后来,他发现命运的残酷就是无论你怎么努力,冥冥中注定的事情终将会到来,于是,他躲入山中修道,实则是在寻找回到现代的方法。而“脱骨”二字,或许意味着他已离世,又或许是他再次穿越回了现代。 也因此留下了顶端的“再不来了,扯淡”六字,其篆刻位置与方式与当时的刻碑习惯大相径庭,反倒与现代书写习惯颇为相似。 不过以上都是关于仙翁身份的讨论,始终没有定论,反而让这个碑平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太子朱见深即位。随即朱见深就遇到了一个让他头疼的问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