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太仓诈降,李鹤章险些丧命! 1863年的苏南大地,正被太平天国后期的战火反复灼烧。 此时,湘军已在西线对天京形成合围之势,而东线战场上,李鸿章率领的淮军裹挟着“常胜军”(由英国退役军官戈登统领)的洋枪洋炮,从上海一路西进,连克奉贤、南汇、川沙等城,兵锋直指太平军在苏常地区的重要屏障太仓。 这座城池南接嘉兴,北通常熟,是护卫苏州的门户,一旦失守,太平天国在苏南的统治根基将摇摇欲坠。 驻守此地的,是忠王李秀成麾下的得力干将蔡元隆,据罗尔纲《太平天国史》记载,这位年仅20余岁的将领不仅是李秀成的女婿,更在之前的青浦、松江之战中屡建奇功,以“骁勇善谋”闻名,此刻正面临着自领兵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彼时的太仓城内,太平军兵力不足五千,且多为新兵,而淮军仅李鹤章部就有1500精锐,再加上“常胜军”的炮火支援,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 蔡元隆在城楼上望着淮军营地的炊烟,正面突围,兵力悬殊,坚守待援,李秀成主力正被牵制在天京外围,远水难救近火。 反复权衡后,他盯上了淮军急于扩张的心理,李鸿章自组建淮军以来,虽在上海周边小胜,但始终缺乏一场“兵不血刃取大城”的战绩,若能以“诈降”为饵,或许能创造一线生机。 几天后,一封措辞谦卑的降书送到了李鸿章的案头。 信中,蔡元隆自称“久慕官军威德,深知天国气数已尽”,愿献太仓城归附,并列举了城中粮草、军械的数目,甚至承诺“缚献负隅顽抗者”。 李鸿章读罢,他并非不疑,毕竟太平军在此前的嘉定、青浦之战中“降而复叛”的事时有发生,但“不战而得太仓”的诱惑实在太大。 拿下这座城,既能切断苏州与上海的联系,又能为自己在与湘军争夺政治筹码。 更重要的是,送信的使者带来了蔡元隆的“诚意”,城中已撤去部分防务,甚至有几名“不愿降的小头目”被捆绑送到了淮军大营。 最终,李鸿章决定派弟弟李鹤章前往受降。 他对李鹤章叮嘱,“慎入,但观其情,若真降,则受城;有诈,速退。” 李鹤章年轻气盛,立功心切,带着1500名精锐淮军,于清晨抵达太仓城下。 城门果然如降书所说“大开不设防”,城头上不见太平军旗帜,只有几个穿着百姓服饰的人挥着白布。 李鹤章勒马观察片刻,见城门口的太平军士兵个个垂头丧气,甚至有几人跪地叩首,便觉得“蔡元隆确是真心归附”,挥手令部队入城。 淮军士兵鱼贯而入,刚走过护城河吊桥,踏入城门洞的瞬间,异变陡生!城头上突然竖起太平天国的黄旗。 “杀!”的呐喊声震彻云霄,两侧民房的墙壁轰然倒塌,埋伏其中的太平军手持洋枪、长矛冲杀而出,城门口的“降兵”也瞬间拔刀,截断了退路。 李鹤章心头一紧,才知中了计,急令“撤退!”,但此时淮军已挤在狭窄的街道里,前后受敌,洋枪的铅弹像雨点般落下,士兵们成片倒下。 混乱中,李鹤章的亲兵将他护在中间,试图杀出一条血路,却被一支冷箭射穿坐骑的脖颈,马惊跳着将他甩在地上。 一名太平军士兵挥刀砍来,他急忙翻滚躲闪,左脚还是被刀刃划开一道深可见骨的伤口。 险境之下,副将程学启带着后续部队赶到,叛将程学启,原来就是太平军,素来谨慎甚至其总兵,见进城的淮军迟迟未发信号,便率军赶来接应。 他指挥士兵用火炮轰击城门,硬生生炸开一道缺口,与太平军展开巷战,才将浑身是血的李鹤章从尸堆里拖了出来。 此役,1500名淮军折损大半,军械丢失无数,李鹤章险些丧命,这是淮军自组建以来在苏南遭遇的最惨重伏击。 而对太平军来说,蔡元隆的诈降之计不仅守住了太仓,更在太平天国后期“诸路皆溃”的颓势中,打出了一场振奋人心的胜仗? 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中特意记载,此战后,苏南各地太平军“闻太仓捷报,皆感‘天国有救’,守御更坚”。 李鸿章在接到败报后,气得将茶杯摔在地上,对着幕僚怒斥:“贼子诡诈如此!此后再言降者,皆斩! ”他对太平军的信任彻底崩塌,这种“一朝被蛇咬”的猜忌,直影响了数月后的“苏州杀降”。 此役是太平天国后期少有的胜仗,直接引发李鸿章对太平军降将的强烈猜忌。 从太仓诈降到苏州杀降,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清晰地展现了太平天国后期双方“互不信任”的死结。 太平军因实力不济而用诈降求生,清军因受骗而对降兵赶尽杀绝,最终让本可缓和的战局愈发残酷。 蔡元隆后期也投降了清廷,害怕李鸿章加害报复,遂既投降在了左宗棠麾下,以求自护! #太平天国#
原来太平天国占领的土地仅有不到两个省,还以为占了快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属实是被吹
【6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