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女子带2个朋友去餐厅吃饭,她告诉服务员不想喝茶,但对方说必须得点,女子

鲸探索 2025-07-07 11:05:35

广东广州,女子带2个朋友去餐厅吃饭,她告诉服务员不想喝茶,但对方说必须得点,女子便点了一壶标价58元的陈皮茶,谁知结账时,餐厅多收她一笔11元的白开水费,对此,服务员解释说,58元/壶的陈皮茶只包含1人茶水费,如果3人共喝一壶,那另外2人要是又喝了白开水,就得再付白开水钱。

女子早听朋友说,来广州一定要去翠园喝一次早茶,于是她来到广州后,就和同行朋友一起去喝早茶,去时她不想喝茶,平时本就没这习惯,只想点菜品,可店员告知:“我们这里招牌是早茶,你如果不点茶,到时还是要出茶位费的。”

面对这种“硬性要求”,一行人只好点了一壶58元的“十五年陈皮水”,心想这总算合了规矩,结账时一看500多元的账单,她傻眼了:除了那壶58元的陈皮水,账单上赫然多了一笔11元的“白开水费”。

这下她彻底想不通了,明明付了茶钱,这白开水费又是从何而来,一壶陈皮水足够三人喝,怎么还要额外收费。

服务员的解释,堪称一堂生动的“商业逻辑课”。他指着菜单角落里蚂蚁般大小的字说,58元只是一个人的茶位费,一壶茶三个人喝,那么另外两个人喝白开水,自然就要按位收费。

餐厅经理也出面补充,说他们用的陈皮和老白茶成本很高,58元只是“人均分摊价”。按照这个逻辑,一壶茶三人分饮,费用自然水涨船高。

这还没完。深究下去才发现,这家餐厅的收费规则,复杂得堪比一道数学题:坐大堂,每人收15元茶位费,包含白开水;进包间,茶位费168元起步,但不限人数,更奇怪的是,如果客人拒绝茶位费,只想喝白开水,那每位收费11元;可一旦点了茶,续添白开水反倒是免费的。

再加上账单里固定的10%服务费和打包费,这位女士直言感觉被“明晃晃地套路了”,收费项目拆得太细,就像去KTV唱歌,包厢费里明明写着含果盘,结果吃个苹果还要按片收费一样荒唐,餐厅方面却也觉得委屈,声称“开店八年,从没被人这样说过”。

《价格法》要求明码标价,不仅要标价,更要清晰醒目。“十五年陈皮水58元/壶”用大字号写得清清楚楚,而“白开水11元/位”“人均分摊”这类限制性条款却用小字藏在角落,这显然与“显著位置公示”的要求背道而驰,很难说尽到了告知义务。

这种做法也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权了解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服务员虽然提了一句“白开水收费”,却没有主动说明“58元仅限一人”这个最核心的收费逻辑。

这种关键信息的缺失,直接导致消费者对最终价格产生重大误解。经营者提供的信息,本应真实、全面,而不是这样遮遮掩掩、引人误会。

如果餐厅没有提前明确告知“共享茶水需为同行人额外付费”的规则,而是在事后以此为理由收费,就利用了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糊里糊涂地多花了钱。消费者若,完全有权主张撤销这部分不合理的收费。

而这种强制“入座必点茶”,否则就要收高价白开水费的规定,本质上是变相强迫消费,剥夺了顾客“只吃饭、不喝饮品”的选择权。所谓的“人均分摊”成本,更是巧妙地将自身的经营压力转嫁给了消费者。

“陈皮水事件”折射出的,是部分餐饮企业在经营思维上的困境。商家当然有自主定价权,但这绝不等于“任性定价权”。靠“大字号宣传、小字号限制”这种小聪明做生意,短期内或许能增加些许收入,长期看却是在透支最宝贵的商业信誉。

一旦消费者觉得“这家店套路深”,便很难再回头。餐饮企业真正应该做的,是回归服务与菜品的本质,将收费规则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消除消费陷阱,而不是让顾客吃一顿饭还要像做阅读理解一样提心吊胆。

做生意是最看中诚信的,价格可以贵,但必须明码标价和提前告知,要是想玩文字游戏坑害消费者,那生意不会长久,毕竟谁也不想当冤大头,不过这也提了个醒,消费者一定要先问清楚规则,避免上当受骗。

信源:网易新闻2025年7月2日

0 阅读:232

评论列表

用户14xxx06

用户14xxx06

2
2025-07-07 13:43

这种单位就让它倒闭好不好

用户10xxx98

用户10xxx98

1
2025-07-07 13:39

虽然张单写得有啲盎居直接写白开水。不过响广州食饭饭茶喺要按人头畀茶位费嘅,唔饮唔食斋坐只要开佐单都要畀。

猜你喜欢

鲸探索

鲸探索

鲸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