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沙特来买导弹。中方小心翼翼地伸出一个手指,意为一千万一枚。结果沙特开心地说才一亿吗?中方心想开价低了,于是补了一句是美元。沙特:当然是美元,给我来35枚,35亿美金在集装箱里。 1980年代,中东乱得跟一锅粥似的。以色列靠着牛气哄哄的空军,战机老往邻国领空晃悠,沙特也挨过几回“串门”。再加上两伊战争打得火热,沙特的油轮在波斯湾老被炸,经济命脉捏在别人手里,搁谁不慌?沙特王室琢磨着,得弄点硬家伙撑腰,不然睡都睡不踏实。 可沙特那时候的军备不行,防空导弹射程短,压根够不着远处的威胁。想买中程导弹增强国防,成了当务之急。 沙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大哥美国,毕竟关系铁,买点导弹不过分吧?可美国这边扭扭捏捏,愣是不卖。为啥?一是受《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管着,射程超300公里的导弹不能随便卖;二是以色列跳脚反对,怕沙特有了远程导弹威胁自己。美国国会里亲以色列的议员一堆,硬是把沙特的请求给否了。 沙特还不死心,退而求其次想买个射程120公里的“长矛”导弹,结果还是被美国国内政治搅黄了。盟友靠不住,沙特只能另找出路。 这时候,沙特防空军司令苏尔坦亲王站出来了,说:“要不找中国试试?”中国那会儿的东风-3导弹射程2800公里,能打遍中东,关键还能扛常规弹头,战略威慑拉满。苏尔坦亲王看准了中国导弹的性价比,觉得这是个路子。 虽然沙特跟中国还没建交,但为了安全,啥都得试试。1986年,沙特驻美大使班达尔亲王被派去干这活儿。他悄悄从马来西亚转道北京,低调跟中方搭上了线。 班达尔亲王到了北京,跟中方谈得挺顺。他懂外交,会来事儿,对中国也有点研究,双方很快就有了信任。谈判开始,中方小心翼翼,生怕吓跑客户;沙特这边急着要货,又怕美国不高兴,双方都捏着把汗。 到了1987年,关键时刻来了。中方代表伸出一个手指,说一枚1000万美元。那会儿中国外汇紧巴巴,1000万刀是大手笔了。结果班达尔亲王听岔了,以为是1亿美元一枚,还乐呵呵地说:“才一亿吗?”中方一看,嘿,这财大气粗的主儿,赶紧补一句“是美元”。沙特二话不说:“当然是美元,35枚,35亿美金装集装箱里!” 就这样,35亿美金的交易敲定了。中方赚得盆满钵满,沙特也拿到了想要的家伙。 交易定了,中国动作很快。几个月内,35枚东风-3导弹运到沙特,还帮着在沙漠里建了导弹基地,连操作人员都培训好了。整个过程保密得滴水不漏,直到1988年美国卫星拍到导弹基地,才炸了锅。 美国跑来问:“你们买的是不是核导弹?”班达尔亲王淡定回应,说是常规弹头,纯防御用,美国也就没再咋呼。1990年海湾战争,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沙特把东风-3摆出来,瞄准伊拉克几个大城,又放风说有一枚带核弹头,吓得萨达姆没敢动沙特。这导弹精度不咋地,但唬人真有一套。 这笔交易不光让沙特安全感爆棚,还拉近了中沙关系。1990年,两国正式建交,合作大门彻底打开。中国靠这单赚了外汇,还刷了国际存在感;沙特有了战略底气,也不完全看美国脸色了。 苏尔坦亲王因为这事儿成了沙特国防现代化的功臣,班达尔亲王后来也一直在外交圈混得风生水起。国际上呢,美国有点不爽但没辙,其他中东国家心里犯嘀咕,可也没敢吱声。 这事儿告诉咱们,国家安全不能全指望别人。美国靠不住,沙特就自己找路子。中国卖导弹,既是生意,也是地缘政治的算盘。国际合作看着热闹,底下全是利益和风险的博弈。
1968年1月,一艘美军侦察舰靠近朝鲜海域,被4艘朝鲜快艇发现。朝鲜人民兵拿出机
【5评论】【6点赞】
Jason
在当年的国际军售市场上确实是神来之笔,可惜没有推广开。
用户16xxx47
菜市场买菜吗?
用户10xxx66
是你傻?还是傻特?还是特傻?
远方的思念
能碰到沙特这样的大财主也是不容易的!
用户10xxx84
这段子真玩烂了,看腻了,小便就没其他题材写了吗?
会飞的@蜜獾
还有俩伊战争,兵工𠂆忙得连轴转
用户15xxx92
要诚实,莫宰人!
地瓜玄圣
这是一笔双赢的交易,从长远看,沙特赚翻了
用户93xxx81
段子而已,看一下就好
嘤嘤嘤
一笔2利的交易 硬是被网友说成 黑商… 如果不是这个价格,谁会怀疑买的到底是不是核导弹?伊拉克至少3分怀疑那是核导弹!35发核弹 美国都会考虑先谈判再打!
小蛮腰
一千万枚?你当是生产一次性筷子那么简单?那可是几百万到一千万的导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