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张明敏唱完《我的中国心》后,被香港乐坛除名。正当他心灰意冷准备回电子厂当工人时,突然接到了春晚导演的电话:“愿意来内地央视春晚演唱吗?” 张明敏1956年出生在香港,家里不算富裕,父母是菲律宾和印尼的华侨,六个兄弟姐妹挤在湾仔一间小公寓里。小时候,他站在阳台上,望着街头车水马龙,嘴里哼着收音机里听来的国语老歌。母亲教他普通话,告诉他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七岁那年,他被送回广东读了段时间书,村里的泥路和课本里的唐诗让他对祖国有了模糊的印象。回到香港后,粤语和英语满街跑,他的普通话成了同学眼里的“怪腔”,但他还是喜欢唱国语歌,哪怕没人懂。 中学毕业后,他没考上大学,就进了九龙一家电子表厂当工人。流水线上的日子枯燥,机器轰鸣,他负责校对表盘,手指忙个不停。下了班,他借着昏黄的灯光练歌,嗓子哑了也不停。1979年,他鼓起勇气参加全港业余歌唱比赛,站在简陋的舞台上,唱了一首国语歌。结果出乎意料,他连拿两项冠军,永恒唱片公司看中了他,递来合约。从此,他白天打工,晚上录歌,国语歌在粤语当道的香港显得格格不入,但他硬是闯出了一点名气。 张明敏的嗓子有种特别的金属感,干净又有力量。他翻唱台湾的校园民歌,慢慢站稳脚跟。1982年,他录了《我是中国人》,唱片卖得不错,还拿了香港白金唱片奖。那时候的他,穿着简单白衬衫,站在台上,唱到高音时手臂微微扬起,像在诉说一份坚持。他常在九龙的茶餐厅里,一边吃叉烧饭一边琢磨歌词,心里憋着劲,想唱出一首属于自己的爱国歌。 1982年,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事传到香港,激起不少人的愤怒。词人黄霑写下《我的中国心》,歌词直白又深情,可在香港没人敢唱。港英当局管得严,唱爱国歌容易惹麻烦。张明敏却站了出来,他主动接下这首歌,在录音室里反复试唱,直到嗓子沙哑。歌曲推出后,香港反应冷淡,他的演出邀约一下子少了。电台不播他的歌,演出商躲着他,像商量好了一样要把他挤出去。他坐在九龙的小公寓里,桌上放着电子厂的招聘传单,手指无聊地敲着桌面,心里一片迷雾。 当时香港乐坛风气复杂,粤语歌称霸市场,国语歌本来就小众,再加上《我的中国心》这么敏感的题材,他等于自找麻烦。港英政府不喜欢这种表达,圈里人怕沾边,连他以前的歌都被冷处理。演出没了,收入断了,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准备回电子厂的那几天,他心情低到谷底,觉得自己这几年唱歌的努力都白费了。 就在他收拾东西准备回工厂时,电话铃响了。他拿起听筒,听到春晚导演袁德旺的声音:“愿意来内地央视春晚演唱吗?”这通电话来得太意外,他愣了片刻才反应过来。那是1983年底,央视筹备第二届春晚,想找一位香港歌手唱爱国歌曲,张明敏的名字被提了出来。他没多犹豫就答应了,翻出一套借来的旧西装,收拾行李,登上北上的火车。 1984年春晚,他站上北京的舞台。那是他第一次面对这么大的场面,灯光刺眼,台下观众黑压压一片。他穿着那套灰色西装,系着条纹领带,唱《我的中国心》时声音洪亮,情绪饱满。尤其是“长江长城”那句,他嗓音拔高,带动全场观众一起唱。演出结束,掌声响得震耳朵,他在台上鞠躬,汗水滴下来。这场演出让他一夜成名,第二天在机场,连买票的路人都认出他,有人递纸笔求签名,他笑得有点腼腆。 春晚让他红遍内地,可回到香港,日子更难了。唱片公司直接解约,理由很简单,他的歌“太敏感”。香港乐坛彻底把他封杀,连不涉爱国的歌也没人敢碰。他背着吉他,走在九龙街头,路边摊的香气扑鼻,他却只买得起一碗白粥。没办法,他开始在全国各地跑巡演,舞台简陋,有时就是块木板加个破音箱。他嗓子唱哑了,鞋底磨穿了,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人递热水,有人塞苹果,他接过来,继续唱。 1990年,北京亚运会缺钱,张明敏坐不住了。他卖了房子和车,带着两辆卡车,装上音响,跑遍24个城市。一年154场演出,他嗓子肿得说不出话,晚上睡卡车里,盖着薄毯。演出攒下60万港币,他全捐了出去,双手递支票时,指尖都在抖。回到香港,他住进母亲家,行李只有几件衣服。消息传开,更多人捐款,亚运会办成了,他也成了不少人心里的榜样。 1997年香港回归,他在维多利亚港边唱《我的中国心》,嗓音还是那么洪亮,周围人群跟着合唱,歌声盖过海浪。后来,他试过经商,开过卡拉OK厅和酒吧,可生意没成,他还是没放下唱歌。2012年,他又登上春晚,穿白色立领衬衫,唱得依然动情。如今,他六十多岁了,只要有演出邀约,他还是会拿起话筒,用歌声传递那份爱国心。
香港导演王晶近几日对李嘉诚家族的评价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和讨论。他说,香港人都讨厌李
【176评论】【95点赞】
共白首
一歌传三代了,他的《我的中国心》已经传承给儿子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