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午,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一架国产C909支线客机从内蒙古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

陈立星说科技 2025-07-06 21:58:27

7月1日上午,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一架国产C909支线客机从内蒙古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起飞,经过近2小时飞行抵达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你猜咋样?这趟国际航班飞得那叫一个顺溜!

说实在的,现在坐飞机谁还没点“心理预期”?以前坐进口客机,起飞前广播总说“预计飞行时间X小时”,实际落地能准点算烧高香。可今儿这C909倒好,机长在驾驶舱里瞅着仪表盘直乐——高度爬升稳当,速度匀乎,连气流颠簸都跟“商量好”似的,轻轻晃两下就缓过去了。我有个搞民航的朋友在地面监控,说这飞机的飞行数据曲线“比尺子画得还齐整”,进口机型的那些“小脾气”在这儿根本见不着影。

落地那会儿更绝。乌兰巴托机场的地勤小哥早就候着了,围着飞机转了三圈,手摸着机身直咂嘴:“这漆面亮得能照见人影儿,机翼边儿连道划痕都没有!”我琢磨着,他们平时检修进口飞机也见得多了,能这么直白夸的,估计还是头一遭。有位蒙古乘客下飞机时拍着座椅说:“这椅子软和得很,比我家沙发还得劲!”逗得周围人都乐了——你说这飞机造得好不好,乘客的直观感受最实在。

咱再唠唠这C909的“出身”。支线客机看着小,技术门槛可不低。以前国内支线市场基本被国外机型占了,维修得看人家脸色,零件涨价还得咬着牙忍。现在C909一飞,相当于给咱自己的航空产业链“打了样”——发动机、航电系统、材料工艺全是咱们自己琢磨出来的,连机身上的螺丝钉都能说出个“门道”来。机长跟我说,他以前开进口飞机,总怕“某个部件突然罢工”;现在开C909,看仪表盘上的数据比看自家孩子成绩还踏实。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咱中国人不是没造过大飞机,运-10的故事谁不知道?可这些年为啥总被卡脖子?说白了就是“卡”在“能不能造”“造得好”“造得便宜”这三关上。C909这次跨出国门,飞的是呼和浩特到乌兰巴托,可这航线背后藏着的是咱们的底气——从设计图纸到零部件生产,从试飞验证到商业运营,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就像咱老辈儿人常说的:“打铁还得自身硬。”

飞机造得好,别人自然得高看你一眼。 现在网上有人说:“支线客机而已,有啥好吹的?”可我想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从ARJ21到C909,从支线到干线,咱们的航空人就是这么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今天能飞乌兰巴托,明天就能飞更多国际航线;今天能造支线客机,明天就能造更大的干线飞机。这不是“吹”,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飞机停在乌兰巴托机场,夕阳把机身照得金灿灿的。地勤小哥们擦完最后一道漆,冲驾驶舱喊:“明儿见啊!”机长笑着挥挥手,驾驶舱里的五星红旗被风吹得飘起来。你说这场景,咋就让人心里热乎乎的呢?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38
陈立星说科技

陈立星说科技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