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简直是捡钱啊!”7月5日,浙江,一男子在家里午睡的时候,被树上的知了猴吵的睡不着,于是他一气之下,拿起一根长杆子就去抓知了猴,结果10分钟就抓了整整一大袋子,带到餐厅后才得知,这东西收货300元一斤!网友:这简直是“会飞的黄金”! “中午被知了吵得睡不着,索性出门抓知了!”7月5日,浙江街头这一幕经都市频道曝光后迅速搅动舆论——市民手中红网袋里的黑褐色知了堆成小山,“饭店收300元一斤”的传闻,搭配“知了猴都被挖绝,能上树的都是命大”的调侃,瞬间让“知了经济”与生态平衡的讨论冲上风口。 浙江的夏日,知了鸣叫声本是标配,却让不少人直呼“吵得睡不着”。7月5日那天,一位市民被午后蝉鸣逼得“忍无可忍”,索性拎着红网袋出门,化身“知了猎手”。 视频里,他手法娴熟:瞄准树干上正“知了知了”叫得欢的成虫,伸手一捂,黑褐色的知了便被生擒,顺势塞进网袋。不多时,网袋里就挤满了挣扎的知了,翅脉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 更让人咋舌的是“价格神话”——有当地人透露,附近饭店收购知了,出价高达300元一斤。这消息像颗石子丢进湖里,瞬间激起涟漪:有人跟着出门抓知了,盼着“赚笔外快”。 有人翻出长竹竿、网兜,加入“捕蝉大军”;连路边乘凉的老人都摇头:“现在知了都成‘金疙瘩’了,以前抓着玩,现在能换钱!” 这场捕捉行动,还牵连到地下的“知了猴”。有网友痛心调侃:“知了猴都快被挖绝了,能成功爬上树、完成羽化的知了,都是‘天选之子’。” 原来,早在知了成虫登场前,地下的幼虫就成了“抢手货”——有人深夜打着手电筒挖知了猴,视作“美味食材”或“创收途径”。如今成虫也被盯上,整条“知了产业链”隐隐浮现。 生态爱好者们坐不住了:“知了是食物链重要一环,鸟类、昆虫都靠它果腹。过度捕捉,会不会打破生态平衡?” 更有人翻出数据:一只雌知了能产数百粒卵,但若幼虫和成虫都被大量捕捉,未来的蝉鸣会不会消失?这些担忧,让“抓知了”从“趣味活动”变成“争议焦点”。 视频传到网上,评论区瞬间分裂成“三大阵营”: 有网友说:“300元一斤?那抓知了比上班赚得还快!”“知了油炸可香了,浙江人会吃!” 还有网友说:“别为了口腹之欲,断了大自然的‘蝉鸣旋律’!”“现在抓得欢,以后想听蝉叫都难!” 还有的网友说:“小时候抓知了是乐趣,现在成了生意,味道变了……” 还有人玩起“梗图”:P出“知了逃生指南”,调侃“能活到上树的知了,都是幸存者”;甚至有人翻出课本里的《蝉》,笑称“法布尔要是知道知了这么值钱,怕是要改写生物学”。 当夏日蝉鸣从“自然背景音”变成“可交易商品”,当童年乐趣与生态保护狭路相逢,我们不得不思考:人类的需求与自然的平衡,该如何拿捏? 抓几只知了解闷也罢,靠它创收也好,或许都该给自然留条“呼吸缝”——毕竟,少了蝉鸣的夏天,就像丢了糖霜的蛋糕,总缺了点滋味。 那么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全球气候变暖实在太可怕了!!杭州的气温竟然热到全国第一!!杭州有部分区域,一到晚
【8评论】【8点赞】
万顷沙
我就问问,哪个地方的知了猴,是能飞了的,也逮来吃的,我这边都是褪壳之前才吃。我宿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