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57年,毛主席游泳后不慎患上重感冒,随行西医束手无策,最后还是经人介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7-05 16:46:56

[太阳]1957年,毛主席游泳后不慎患上重感冒,随行西医束手无策,最后还是经人介绍来了一位老中医,但那位中医却说,必须要答应自己三个条件,否则不会开药方! (参考资料:2008-01-24 新华网——毛泽东的中医情结:称其为中国对世界贡献之首) 近百年来,中医药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屡屡在历史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到了20世纪,随着西医强势进入中国,中医药的地位更是岌岌可危。 北洋政府曾将其踢出正规教育,国民党政府一度高喊“废止旧医”,甚至抛出“国医在科学上无根据”的论调,试图从根子上斩断这份传承千年的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围绕中医的争论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卫生部门的一些领导,抱着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公然将中医斥为“封建医”,认为它理应随着旧社会一同被埋葬。 在这种思想主导下,一系列打压政策悄然出台,更致命的是,公费医疗一度不报销中医费用,这无异于釜底抽薪,中医的培养也被引向歧途,所谓的“中医进修班”,教的几乎全是西医,目标竟是让中医“自然淘汰”。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卫生部门大搞“中医西医化”、试图消灭中医的时候,一次看似普通的感冒,却让国家最高领导人毛主席,对中医药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那是在1957年的青岛,毛主席游泳受凉后得了感冒,加上长期失眠,病情日渐沉重,随行的西医专家们用尽了办法,却收效甚微,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时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的舒同,推荐了当地名中医刘惠民。 可刘大夫的药方一开出来,立刻引来一片反对声,原来,他惯用虎狼之药,药性猛烈,这让毛主席身边的保健医生们忧心忡忡。 刘惠民自己也深知责任重大,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药方可以开,但必须由舒书记的夫人亲自跟我去药店抓药、亲自煎药,并亲自看着主席喝下去才行。” 一边是“不科学”的土方子,一边是“有风险”的政治责任,压力一下全到了舒同身上,最终拍板的,还是病榻上的毛主席,他听后笑着说:“舒同同志担保了的,我不怕!” 就这样,舒同的夫人石澜接下了这个特殊的任务,谁知三天之后,不仅感冒痊愈,就连困扰毛主席许久的失眠也大为好转。 这次亲身体验,让毛主席对中医药的效用有了最直观的认识,这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文化符号,而是一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武器。 同年11月,毛主席出访莫斯科,刘惠民赫然在随行保健医生的名单之中,这无疑是中医地位的一次飞跃。 个人的经历,最终催生了国家层面的雷霆行动,毛主席对卫生部门存在的“崇西贬中”思想早已不满,他对其行为做出了严厉批评,还表示:几年来,都解放了,唱戏的也得到了解放,但是中医还没得到解放。 在毛主席的亲自督导下,一场为中医正名的拨乱反正迅速展开,1954年,中央批转文件,要求纠正歧视中医的错误。 1955年,卫生部正式发文,取消对中医使用白纸处方等不合理限制,到了1956年,那部曾将无数老中医挡在门外的《中医师暂行条例》被正式废除,通令中直言其“与党的政策精神相违背,已严重损害中医工作”。 政策的转向立竿见影,各大医院纷纷设立中医科室,公费医疗开始为中医药报销,全国的中医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更重要的是,中医开始进入各级卫生行政机关,参与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扭转了此前任人宰割的局面。 从近代史上的屡遭废黜,到新中国初期的边缘化,再到一次感冒后的绝地反击,中医药的命运,与国家和领导人的认知紧密交织在一起,这场由青岛海滨刮起的风,最终吹散了笼罩在中医药头顶的阴霾,让这份古老的民族瑰宝,在新中国重焕生机。

0 阅读:139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