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江西,一男子在ICU昏迷期间,却被人盗用名字签下2.6万元欠条!债主

科技社学 2025-07-05 16:02:55

5月23日,江西,一男子在ICU昏迷期间,却被人盗用名字签下2.6万元欠条!债主拿着欠条找上门来,发现当时借钱的不是男子本人,可还是让男子还钱!男子家属气的直言:昏迷的人怎么打借条?法院判决让人意外   (信源:上游新闻——人躺ICU竟写下欠条?不能糊涂官判糊涂案)   江西赣州的村民胡某青,大概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会以如此荒诞的方式与一桩官司扯上关系。2010年1月8日,他因突发脑出血被送进ICU,陷入深度昏迷。   医院的记录清晰写着,他当时“意识模糊无法应答”。谁知十五年后,一张落款日期恰好是同一天的2.6万元借条,竟将他变成了“老赖”,还被法院判决强制执行。   这张借条的出现,从头到尾都透着蹊跷。首先是签名。按照赣州市人民医院的病历,胡某青在借条签署当天已昏迷至少三天,连家人呼唤都毫无反应。   一个失去意识的人,如何能工整地签下自己的名字,甚至看不出一丝颤抖?更何况,胡某青自2011年出院后,就因脑出血后遗症致右臂偏瘫,被评为二级残疾,平日连按手印都需旁人协助,流畅书写根本无从谈起。   根据法律常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所签的合同自始无效。可是一审法院对这些白纸黑字的医疗铁证视而不见,仅仅以“借条形式合法”为由,就判决胡某青败诉。这一判决,实在挑战常理。   更蹊跷的是原告朱某明的行为。他提起诉讼时,除了那张疑点重重的借条和几张身份证复印件,拿不出任何银行转账记录,也说不清借款的具体用途。   庭审中,当法官出示胡某青的照片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原告朱某明和介绍人刘某文竟异口同声地表示,照片上的人根本不是向他们借钱的人。   债主和中间人当庭承认“认错了人”,这桩官司的荒谬性也由此推向了顶峰。这背后究竟是身份信息被盗用,还是有人精心策划了一场冒名借贷的骗局?   面对如此判决,胡某青的妻子没有被击垮。她攥着丈夫厚厚的住院病历、村委会证明、等二十多份证据,向赣州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她坚信,事实不容扭曲,丈夫的清白必须讨回。   万幸的是,这出荒诞剧最终得以纠偏。随着事件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人民法院也发布通报,确认一审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承诺将依法纠错,并对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与此同时,警方也已介入调查,追查冒名签字的幕后黑手。   不过,原告朱某明随后改口,称是律师将两个同名同姓的人搞混了,并申请撤诉。但黄香莲并未接受这份轻飘飘的“和解”。   在她看来,一审判决已经生效,给她的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和名誉损害,不能就这么稀里糊涂地一笔勾销,必须有人为错误的判决负责。   胡某青的遭遇,不仅是个人的离奇经历,更像一记警钟,敲在了司法审判和个人信息安全的薄弱环节上。   它暴露了部分基层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案件时,可能过度依赖书面证据,而忽视了对事实本身的审慎核查。一张纸质借条的“证明力”,竟然大过了无可辩驳的医疗记录,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职。   进一步看,此案也再次凸显了身份证复印件滥用和个人信息泄露的巨大风险。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避免成为下一个“躺枪”的受害者?   专家建议,在进行民间借贷时,务必保留银行转账凭证,并尽可能寻找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作为见证人。在这个数字时代,单凭一张“白纸黑字”的借条,早已不足以构建完整的证据链。   胡某青案的及时纠错,是对司法公正的一次有力维护。它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当权利受到不公侵害时,即使过程再艰难,也要敢于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清白。毕竟,正义不仅要实现,更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0 阅读:105

猜你喜欢

科技社学

科技社学

影如人生,人生如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