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贺子珍在上海病逝,享年74岁。她的遗体火化时,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怪事”——骨灰中混杂着几块黑色的异物,怎么烧都烧不化。这些指甲盖大小的黑色小块,究竟是什么?
贺子珍,1910年出生于江西永新一个普通家庭,小名贺桂圆。她自幼聪慧好学,父母节衣缩食供她读书。在学校里,她就爱和同学聊国家大事,眼里总是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1925年,15岁的她加入共青团,1926年正式入党,成为永新县妇女局局长。她骑着马跑遍乡村宣传革命,嗓门大,胆子更大。
1927年,永新起义爆发,贺子珍扛着枪冲上战场,子弹飞过来都不眨眼。起义失败后,她跟着哥哥逃到井冈山,1928年在那里认识了毛泽东。两人志同道合,很快结为夫妻。婚后,她没有闲着,1931年担任中央苏区机要科科长,日夜忙碌传递情报。1934年长征开始,她跟着队伍一路前行。1935年,在贵州,她生下了一个女儿,但因为条件艰苦,只能送给别人抚养。那一年,她为了救战友,被敌机炸伤,弹片嵌进身体,足足17块,疼得要命,但她硬是没吭一声。
因为伤势过重,1937年她去苏联治病,顺便在莫斯科学习。1948年回国后,她在上海从事组织工作,1979年还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贺子珍的一生,是拿命拼出来的革命生涯,硬气得很。
火化时发现的那些黑色异物,让所有人都感到困惑。有人猜测是医疗植入物,有人怀疑是火化炉的问题,但翻遍她的病历也找不到线索。最后,消息传到了邓小平那里。邓小平一看那些黑色异物,立刻明白了。他想起长征时贺子珍救人的事情,1935年在贵州,她为了护住战友,硬生生挨了弹片,伤得不轻。当时条件差,好多弹片取不出来,就一直留在她身体里。邓小平让人去化验,结果证实这些确实是30年代的金属弹片,材质和当时的弹药完全一致。
这些弹片跟着她走过了长征,去了苏联,又回到了国内,陪伴了她整整50年。直到1984年火化时,高温都烧不化它们,可见材质多结实,也可见她受了多少罪。化验结果出来后,大家才知道,这不是普通的“异物”,而是她革命生涯的见证。那些黑乎乎的小块儿,简直就是她用命换来的勋章。
邓小平让人把弹片保存好,送到了中国革命博物馆。专家研究后确认,这些是30年代的军用弹药残留物,耐高温得很。现在,它们就躺在博物馆的展柜里,旁边还有贺子珍的照片和介绍。每年都有很多人去看,感慨她当年的硬气和牺牲。
这一发现也让大家重新关注贺子珍。她不再只是“毛泽东的妻子”,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者。媒体开始挖掘她的故事,出了书,拍了片子,连她的日记和信都整理出来了。2007年,永新县还给她建了个纪念馆,她女儿李敏也去讲了讲她妈的事儿。贺子珍的名字,就这么又活在了大家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