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女子趁午休期间,在写字楼内部的卫生间上厕所。刚脱裤子蹲下,就听到外面有一阵很轻的脚步声。女子感觉有问题,就打开摄像头,从底部的空隙往外拍摄。不料,正巧拍到一个男子趴在地上往里看,女子被吓得汗毛倒立,赶紧报了警。
女子两次在同一个女厕所隔间里遇到陌生男子趴地偷窥,更无语的是,两次都是听到可疑脚步声,她凭着警觉用手机拍下了对方的身影。第一次还是个外卖小哥,第二次换成了保险公司销售,对方甚至还趴在地上,像青蛙似的从门缝往里看。
第一次是在四月中旬。她刚在隔间里安顿下来,就发现门缝下悄悄伸进来一部手机,镜头正对着她。惊惧之下,她选择了报警与和解,以为事情就此了结。谁知,这只是创伤的开始。
到了6月20日这天,几乎是同一间厕所,王女士刚褪下裤子,一阵极轻的脚步声又在门外响起。上一次的恐怖记忆瞬间复苏,她颤抖着拿出自己的手机,对准了门板下方那道宽得离谱的缝隙。屏幕亮起的瞬间,一个男人正趴在地上,眼睛死死贴着门缝往里窥探。
王女士的尖叫终于冲破喉咙。门外的人影猛地弹起,脚步声由轻变重,慌乱地冲向楼梯口。她胡乱提上裤子追出去,只瞥见一个仓皇的背影。
警方介入后,通过监控很快锁定了嫌疑人李某。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李某并非什么外来人员,而是同楼一家保险公司的销售。面对证据,他承认了自己的偷窥行为。最终,这位写字楼里的“同事”被处以行政拘留三日。
两次经历,彻底击垮了王女士对公共空间最基本的信任。上厕所,这件再正常不过的生理需求,从此成了她的心病。她开始刻意控制饮食,只为减少去卫生间的次数。实在忍不住时,也必须拉上一位女同事,一人在里,一人在外,如临大敌。
她的愤怒,有一部分直接指向了卫生间的设计。她反复追问,女厕所的门板和地面之间,为什么要留出一道近半个头高的缝隙?这究竟是在保护隐私,还是在为窥探者预留通道?
直到第二次伤害发生,物业才亡羊补牢,将隔板加长至落地。安全漏洞被补上了,可王女士心里的洞,又该由谁来填补。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偷窥、偷拍他人隐私,情节较重的可处五到十日拘留。这位给王女士造成巨大心理创伤的李某,也只被拘留了三天,这样的处罚,对施害者而言或许只是短暂的不便,可对受害者来说,这份心理阴影却可能伴随终生。
当写字楼光鲜的外表下,连最基本的安全感都无法保障时,我们对文明社会的期待又该安放何处,摄像头遍布,保安就在楼下,却依然挡不住一双近在咫尺的眼睛。这早已不是王女士一个人的遭遇,而是对整个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的一记警钟。
我们需要更严厉的法律来提高违法成本,让潜在的施害者不敢伸手。我们也需要更人性化的建筑设计,从源头上杜绝那些“为犯罪敞开”的方便之门。
信源: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