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香港,贺龙之子贺鹏飞,看四下没人,闪身冲进一间商人办公室,凑到那人耳边,压低声音说:“我看上了一件大家伙,得你掏钱帮忙买!” 1996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但在军事领域,特别是海军力量上仍显薄弱。当时的中国海军,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但始终缺少能够真正体现大国地位的航空母舰。这个短板,一直是军方领导层心中的痛点。 在香港一间办公室里,海军副司令贺鹏飞将军带来的一组照片,让空气骤然凝重。照片上,外国军舰在中国领海游弋,东海撞机的画面更是刺眼。 谁也没想到,一个机会竟从远方的乌克兰传来。苏联解体后,留下一艘造了一半的6万吨级航母“瓦良格”号,因为国家穷困,这艘巨舰在黑海造船厂的码头上日晒雨淋,等着被当成废铁卖掉。 这块“废铁”却牵动着大国的神经。美国人当然不会闲着,中情局特工早就盯着船厂,确保舰上所有关键设备都被拆除干净,日本三菱重工甚至开出3000万美元的高价,贺鹏飞很清楚,想通过官方渠道买航母,门都没有。常规的路走不通,就必须想别的办法。 他的目光投向了民间,找到了商人徐增平。徐增平也是退伍军人出身,当贺鹏飞第一次提出收购“瓦良格”号这个近乎疯狂的想法时,他也被镇住了。不过,他很快就明白,这可能是中国海军百年难遇的机会。 为了不刺激国际社会,这场豪赌最终决定用民间收购的名义进行。1998年3月,徐增平主动接下了这个任务。他卖掉自己的房产,凑足了钱,独自飞往基辅。 拍卖会现场的气氛紧张得像战场,美国代表步步紧逼,不断抬价,目的就是不让中国人得手。可徐增平硬是凭着一股劲,用2000万美元现金,当场拍下了这艘船。 更要命的是,乌克兰方面要求十天内付清全款。就在节骨眼上,一位名叫邵淳的爱国金融家出手,通过澳门的渠道,火速完成了这笔巨款的支付。 买下船只是第一步,怎么运回来才是真正的考验。1999年,“瓦良格”号拖着锈迹斑斑的身体启航,谁知船刚启程,就在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被拦了下来。土耳其政府以航行安全为借口,不仅扣住船不放,还狮子大开口,要求中国转让火箭炮技术。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希腊政府伸出了援手。他们不仅提供了价值700万美元的拖船保险,还派来经验最丰富的领航员。当时,贺鹏飞将军已重病在床,却依然在病榻上远程指挥。 这份执着,让希腊领航员马诺利斯深受触动,他后来回忆:“那是我见过最顽强的航行,中国人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着那艘锈船。” 这艘巨舰在海上漂泊了整整627天,终于在2002年3月抵达大连港。海关的账单显示,从购买到运回,总花费高达1.2亿美元,徐增平为此倾家荡产。可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得斩钉截铁:“看到甲板上的五星红旗,一切都值。” 船是回来了,可怎么处置又成了新问题。不少人建议,干脆拆了卖零件,还能收回点成本。但贺鹏飞力排众议,他坚信,哪怕只是照着“瓦良格”号的样子摸索,中国也能造出自己的航母。 在他的奔走下,改造计划终于启动。大连造船厂的工程师们在检查中惊喜地发现,舰体关键部位的特种防护涂层居然完好无损,这为后续改造留下了宝贵的根基,真正的挑战,是那些被拆走的核心技术,阻拦索,这根不起眼的钢索,是舰载机降落的生命线。 参与改造的工程师王伟说:“我们拆开原装部件一看,傻眼了,它的强度是普通钢索的8倍,这怎么造?”可经过整整三年的攻关,中国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随船一同运回的,还有重达46吨的设计图纸。这些图纸,让中国的航母研发进程至少提前了十年。从逆向研究“瓦良格”号开始,中国在航母特种钢、舰岛设计等23个关键领域实现了突破。 这些技术积累,直接催生了国产航母山东舰。山东舰从开工到下水仅用5年,如今福建舰也已问世,中国的航母舰队正在成形。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群人的远见和牺牲。贺鹏飞作为贺龙元帅之子,从未靠父辈的光环,他凭自己的努力考上清华,毕业后一直在装备技术领域深耕。没有他当年的坚持,中国海军的航母梦或许还要晚上很多年。 而商人徐增平,更是付出了巨大的个人代价。在大连海军博物馆里,他当年抵押房产的收据和贺鹏飞的应急手稿静静陈列,诉说着那段历史。而在青岛海军博物馆,瓦良格号的原始舵轮上,刻着徐增平亲手留下的八个字:“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象征着军民同心。 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评价说:“瓦良格归来不仅是一艘船,更是一个民族找回海洋信心的开始。”当年的老兵们也常说:“没有那场豪赌,就没有今天的深蓝舰队。” 从瓦良格号改装而来的“辽宁”舰,以及靠仿制瓦良格号而建成了“山东”舰,不但撑起了祖国海洋的天空,还为我军积累了丰富的航母经验。中国的领海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海域!为中国海军强军做出努力的所有人,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1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