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解放军一名走失的战士正在越南的农田里挖红薯,突然迎面冲过来七八名越军

如梦菲记 2025-07-05 12:23:50

1979年,解放军一名走失的战士正在越南的农田里挖红薯,突然迎面冲过来七八名越军,却并没有人向他开枪,这是为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解放军第41军在中越边境一线展开了大规模穿插作战,361团的8连负责在高平方向实施突破,任务是吸引敌军注意,为后方部队打开通道。   凌晨出发后,部队在穿越山林时遭遇越军火力阻击,密集的枪声打乱了队形,8连班长陈书利和副班长韦程儒奉命担任掩护,帮助部队转移,战斗结束后,烟雾未散,陈书利和韦程儒便失去了大部队的踪迹。   他们一边警惕地观察周围地形,一边寻找回归路线,在密林边缘,他们遇到了同样与部队走散的战友,一共是五人,分别是黄志荣、马战社、熊武俊、陈武贤和胡清祥。   几人集合后,由陈书利临时担任指挥,临时小组只有三支步枪、九枚手榴弹和不足千发的子弹,还有几人受了轻伤,所处位置不明,补给也已中断,他们决定朝北移动,希望穿越越军控制区域后能返回己方阵地。   行动过程中,小组在一处洼地附近遭到越军巡逻队发现,对方人数众多,火力充足,他们迅速退至一座旧房屋,四周是破旧的竹墙和湿泥,屋内堆放着一些肥料袋。   陈书利带领大家用这些袋子堆出简易掩体,在狭小的空间中组织防御,越军尝试包围和多次冲锋,火力持续加强。   小队凭借简易防线和有限的弹药坚持了十余次敌军进攻,陈书利多次亲自开枪,将靠近的敌军击毙,战斗持续整日,夜幕降临后,小组决定突围,朝北再次前进。   突围过程中,队伍被打散,陈书利在混乱中失去方向,独自一人向前走,他靠地形躲避越军搜捕,身体因连续作战和伤病逐渐疲惫,他在山林深处发现一片红薯地,因多日未进食便俯身试图拔出几根红薯充饥。   刚挖出红薯,一块石头打在他的背上,他转头看见七八名越军正在不远处接近,但他们并未第一时间开火。   天色已黑,陈书利的军装布满泥土,与越军的装束在低光下不易区分,越军显然未立即辨认出他的身份,他没有贸然举枪,而是继续弯腰装作普通村民的模样。   等敌人距离拉近到十米以内,他迅速起身开火,短促一轮射击后将数人击倒,响声惊动了周围其他敌人,他迅速向红薯地后方的小山头撤退,途中腹部中弹,跌进一处山洞。   他在山洞中失去意识,洞内潮湿阴冷,地面泥泞,战靴已湿透,伤口渗血发黏,数小时后他苏醒过来,靠洞口滴下的水和残余干粮维持体力,他将所有手雷集中放在身边,一旦被发现准备引爆。   枪声从远处传来,他判断是解放军追击敌人发出的,他挣扎着爬出洞口,靠着山石一路移动,几小时后终于遇到己方部队。   回到队伍后,陈书利得知他原先的小队有几人也已获救,其他人被安全转移后正在后方治疗,几位重伤的战士成功脱险,仅有一人伤势严重但无生命危险。   部队对这支临时小组的表现进行了调查核实,战斗中,他们在敌后五昼夜坚持抵抗,利用有限资源击退数次敌军攻击,陈书利在对敌作战中亲手击毙数十名敌军,是小队的精神支柱。   战后,陈书利被评为“战斗英雄”,其他六名战士也获得表彰,他们的战斗事迹经部队整理后上报,并在内部刊物中作为战斗典型宣传。   这支小队的英勇抵抗成为该战役中的一段佳话,随后不久,连环画《威震峡谷七勇士》以他们为原型发行。   战争结束后,陈书利复员回乡,伤口痊愈后被安排在地方工作,对于那段战斗记忆,他一直鲜少提起,他说最重要的不是自己如何作战,而是那几位兄弟愿意在生死面前同心作战,不弃不退。   那个没有开枪的瞬间,正是因为敌人未能识破他真实身份,他抓住机会,以最快速度制敌,保住了自己,也为战友创造了转机。   在战场上,生与死往往取决于一瞬之间的判断和反应,他没有多言,也没有迟疑,用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战士的使命,这就是陈书利,一个普通战士的真实经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英雄画卷——对越自卫还击战通讯选》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