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人太甚!”广东揭阳,男子点了一份800克的螺蛳粉外卖,可是粉送到他手里,男子一看就知道那是500克的,实际上一称,确实是这个数,他向店家反映,店家却说他想吃白食,男子不服气,提着粉,找到这家店,进门就说:吃白食的来了! 7月2日晚,揭阳一小伙半夜饿坏了,在某外卖平台上,点了家"老牌正宗柳州螺蛳粉"的干捞叉烧粉。 值得注意的是,商家特意备注"干捞不带汤,800克足量"。 可小伙拿到手上后,感觉不对劲。 他经常吃这家螺蛳粉,平日里也偶然买菜,一两斤重量能够分辨出个大概。 可这标注着800克重量的螺蛳粉,拎起来完全不够。 小伙录着视频上秤一称:连包装盒才545克,差了255克! 见此一幕,小伙立刻跟商家对峙。 可对方先是死不承认,晒出称重照片后又说"吃得多下次备注加粉",中间突然来句"你想吃白食吗"。 此言一出,小伙直接气炸了! 大半夜两点钟,小伙找店找了一小时,进店气得踢椅子,大喊:“吃白食的来了!” 老板出来称重535克还嘴硬"加汤就有800克",可一上称后,瞬间萎了。 经过一番争论,小伙最后撂下句"等消协找你"扭头就走。 螺蛳粉缺斤少两,商家拿"带汤重量"当借口,沟通时冒出"吃白食"的侮辱性言语,简直是欺人太甚。 可细琢磨起来,商家的套路可真不少:基础款的直接缺300克,进阶款的玩文字游戏,说什么"标注的是带汤重量",合着顾客点干拌就得默认接受分量打折? 更可气的是那句"想吃白食",明摆着把消费者当讹钱的无赖,缺斤少两成了"合理怀疑",诚信经营倒成了稀罕事儿? 你看商家辩解那套逻辑多荒唐:"干拌粉没汤所以分量少"。 问题是点单的时候明明选的是干拌,商家要是觉得带汤和不带汤分量不一样,早该在商品详情里写清楚"干拌净含量500克",而不是拿"带汤800克"的标注糊弄人。 这就跟去买西瓜,老板说"标注重量含西瓜皮",切开一看瓜瓤少一半,能算合理吗? 更别说两起事件里商家都拿"下次多给粉"当补偿,合着消费者发现了就补点,没发现就默默赚缺斤少两的钱? 最让人来气的还是那句"吃白食"。 消费者花钱买东西,收到分量不足的商品,正常沟通反而被骂,这哪是做生意,分明是耍流氓。 就像小伙说的,"不是差那点粉,是被侮辱了"。 商家但凡有点诚意,先道个歉称个重,解释清楚问题出在哪儿,也不至于闹到顾客上门对质。
此事经过爆料后,有网友说"一份外卖而已,没必要较真"。 可要是人人都觉得"没必要",商家只会变本加厉。 你今天缺300克粉,明天可能就缺500克,后天说不定连"吃白食"都成了标配回应。 做生意讲究诚信为本,连分量都敢缺,谁知道汤底是不是反复熬煮,食材是不是过期变质? 消费者较真,不是为了那几两粉,是为了讨个公道。 现在这两家店的态度也挺有意思,说白了还是觉得消费者拿他们没办法,小额纠纷维权成本高,耗不起时间精力。 可越是这样,越该有人站出来较真。 话说回来,外卖分量问题早就不是个例了。 不少人都遇见过"图片仅供参考"的落差,拿到手的实物跟宣传图判若两物。 商家与其琢磨怎么玩文字游戏,不如踏踏实实把分量做足,把服务做好。 顾客愿意当回头客,图的是味道和实在,不是被缺斤少两加辱骂恶心一顿。 希望监管部门能管管这些事儿,别让消费者维个权还得跟商家斗智斗勇,毕竟花钱买东西,买的是舒心,不是闹心。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