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国集体“捅刀”,特朗普焦头烂额:中日韩或将联手反击,美式霸权遭遇罕见围堵。

香花幽草心清 2025-07-04 21:35:55

29国集体“捅刀”,特朗普焦头烂额:中日韩或将联手反击,美式霸权遭遇罕见围堵。 关税战一败涂地的特朗普,终于尝到了孤立的滋味。原本想依靠35%的高压关税重塑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结果却被29个国家齐刷刷地拒之门外。 更令他始料未及的,是那个曾被视作最忠实盟友的东亚——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在北京当着全球政要的面高呼:“中日韩团结的时刻到了”。在一场毫无硝烟的经济博弈中,美国意图借“对等关税”重掌全球供应链的算盘,眼看就要落空。 7月9日的大限将至,特朗普本以为各国会在最后关头妥协让步,没想到迎来的却是连番打脸。 韩国总统李在明在7月3日率先发难,罕见地对外公开表示与美方谈判“十分困难”,并强调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这句话掷地有声,直接击中特朗普的政治神经。就在同一天,欧盟27国也做出集体表态,冯德莱恩宣布“不可能在截止日前与美方达成协议”,态度之坚决前所未有。日本首相石破茂随后也表露强硬立场,不仅拒绝接受汽车关税威胁,还讽刺称“加税根本帮不了美国”。 29国齐齐亮剑,曾经的盟友此刻化作“硬骨头”,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反而变成了孤立美国本身的回旋镖。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多国围堵,特朗普显然措手不及。他在7月4日的记者会上强撑姿态,称将陆续给各国发函,告知他们需向美国缴纳多少关税。 但话音未落,又承认“与170多个国家谈判太复杂,美方没有这个精力”。这番言辞透露出的焦虑和力不从心,让“世界第一大国”的面子几近挂不住。 这并非一场简单的贸易摩擦,而是一次深刻的国际秩序重组。美式盟友体系的裂缝,正在迅速撕开。 欧盟火速启动反制预案,准备对260亿欧元的美国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德国消费者自发抵制美货,甚至丹麦零售商开始贴上“原产美国”警示标签。 墨西哥和加拿大也不甘示弱,一个动用军队封锁边境,一个增兵美加边境。澳大利亚总理更是公开呼吁“买本地朗姆酒替代美国威士忌”,一时间,美式商品在多个国家成了“烫手山芋”。 真正令特朗普焦头烂额的,是东亚的变化。中日韩三国之间,虽然长期存在历史与现实的复杂矛盾,但在这场关税危机中,却罕见地展现出某种“趋同”。 7月3日,世界和平论坛在北京召开。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的演讲成为焦点,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已经变了,即便换总统也不会改变对盟友的压制路线。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中日韩抱团取暖。 鸠山的这番话,并非空洞口号,而是有的放矢。他指出,日本单靠自身难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在美方强势打压下,必须与中国和韩国合作,才能拥有战略回旋空间。在场的多位政要纷纷点头认同。这不仅是一种现实判断,更是一种战略前瞻。 随后的行动也紧锣密鼓地展开。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时隔五年半重启会议,在首尔达成关键共识,将加快推进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 与此同时,日本悄然删除对中国半导体设备的出口限制条款,韩国也主动释放善意,三星将500亿芯片订单转给中国企业。三国央行启动本币结算系统试运行,人民币、日元、韩元直接交易额已突破2000亿元。 中日韩的产业互补性,在这场风暴中逐渐显现出巨大潜力。中国掌握全球80%的锂电池产能,日本拥有最先进的隔膜技术,韩国则控制着全球43%的电池材料市场。若三国真正形成“技术铁三角”,在新能源、半导体乃至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美国的优势地位势必被撼动。 特朗普不得不退让。就在7月3日当天,他突然宣布解除对华芯片设计软件出口限制,同时批准乙烷出口。这两项原本是美方的核心筹码,如今被迫拱手让出。更令人玩味的是,他对日本的态度也开始软化,原本威胁的“35%汽车关税”改口为“或许重新谈判”。 面对三线压力,美方的强硬外壳终于露出裂缝。而此时的中国,正以一种更为从容的姿态,引导东亚经济圈加速融合。从越南中转的中韩半导体供应链,绕过了美国制裁;日本芯片经朝鲜罗津港运输至中国,节省了四天时间;三国海关甚至同步推行“茶道式清关”流程,展现出独特的东方节奏。 这一切,都在悄然改写全球经贸格局。鸠山由纪夫所提的“东亚共同体”或许还需时日才能成型,但它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当中国的稀土、韩国的芯片、日本的设备,相互协作、互为支撑,昔日美式霸权的根基已不再牢不可破。 全球正走向多极化,而不是单边主宰。这场29国“集体捅刀”的背后,是对美国霸凌主义的反击,是对公平贸易的呼唤,更是东亚三国谋求独立自主、合作共赢的信号。中日韩若能把握这次契机,将不仅破解关税困局,更可能开启属于亚洲的新篇章。 信息来源: [1]鸠山由纪夫:即使特朗普下台,美国仍将延续其政策,中日韩应加强合作 观察者网 [2]特朗普威胁提高对日关税 日官员:希望谈判是“真诚的” 新华社新媒体

0 阅读:137

猜你喜欢

香花幽草心清

香花幽草心清

香花幽草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