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倪匡伪造各种公章、证件、介绍信,由内蒙古畏罪潜逃至广州,七月间偷渡至澳门,最终逃往香港。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35年,上海一个普通职员家庭迎来了第四个孩子,取名倪亦聪。 童年日子过得紧,一家子挤在霞飞路附近。1948年搬去虹口后,家里更是拮据,他的学业成绩也一直平平。 1951年夏天,16岁的倪亦聪初中刚毕业,恰逢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招生。 他觉得这是条出路,便报名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 结业后,他顺应当时潮流参军入伍。几年后退役,被分配到公安部门担任类似狱警的工作。 这份差事让他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对工作提不起兴趣。 后来赶上土地改革,他被调派到苏北参与治理工作,之后又去了更偏远的内蒙古,参与劳改农场的开垦,主要任务是种棉花和修建海堤。环境艰苦,他做事还算积极 1957年冬天,内蒙古遭遇罕见严寒,雪下得极大,道路断绝。 倪亦聪住的土坯房里,煤炭烧尽了,新的却运不来。 冻得实在扛不住时,他把目光投向了附近一座木桥。 心想寒冬腊月过路人也少,等开春有了木材再修好便是。 于是,他带着人拆了桥桩,搬回当柴火烧,好歹熬过了最冷的几天。 然而,这次迫于无奈的举动酿成了大祸。 不久,他就被指控犯下“破坏交通设施”的重罪。 拆桥是事实,他无从辩解。 更可怕的是,他隐约听闻上面似乎要给他扣上更严重的帽子,甚至有性命之忧。 惊恐之下,一个念头变得无比清晰:必须逃。 为了活命,他铤而走险伪造了公章、证件和介绍信,弄了一套假身份。 起初,他计划北上外蒙古。 但缺乏经验,慌乱中搭错了火车,鬼使神差地竟然回到了上海。 投靠亲戚后,对方惶恐不安,不敢久留他。 上海也呆不住了,他想起了香港——父母和几个弟妹几年前已经去了那里。他下定决心,目标明确:去香港 靠着假证件,他再次启程,辗转奔赴广州。 彼时火车管理疏漏不少,有时他甚至能不买票混上车。 一路颠簸抵达广州后,他想法子找到了做偷渡生意的“蛇头”。 对方开价450元,这在当时是笔巨款。他凭着亲友艰难凑够费用。 1957年7月,倪亦聪按蛇头指示挤进一条破旧的偷渡船,在逼仄拥挤中提心吊胆漂到了澳门。 短暂停留,靠朋友接济住进廉价客栈后,他又坐船终于踏上了香港的土地。 从拆桥到抵港,这段充满恐惧与艰辛的逃亡历时数月。 初到香港,举目无亲。他不会说粤语,也没正经手艺,生存成了难题。 为了糊口,他只能去荃湾的建筑工地扛水泥、搬砖头,在汗水浸透中勉强挣口饭吃。 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他还坚持去夜校念书。 当年秋天,他考上了联合书院的新闻系,希望系统学习能改变命运。 生存的压力迫使他尝试另一条路:写作! 1957年10月,他以笔名“衣其”向《工商日报》投了一篇名为《活埋》的小说,背景正是他熟悉的土地改革。 没想到稿件被录用刊登了。 这笔微薄的稿费点燃了希望。 运气开始眷顾他。 很快,他进入《真报》报社,从最基础的校对员做起。这份工作成了转折点。 机会在一次意外中降临。报社原本连载的武侠小说作者司马翎拖稿了,编辑部急着找人续写。倪亦聪主动请缨。 他模仿着写出的部分效果竟然不错,编辑便放手让他接着创作。 于是,他用笔名“岳川”写下了《七宝双英传》,在文坛初露头角。 六十年代初,香港掀起007电影热潮。 倪亦聪捕捉到这一风潮,融合武侠和科幻元素,创作出《女黑侠木兰花》系列,大受欢迎 他写作速度惊人,精力充沛。 最巅峰时同时给十二家报刊供稿,稿酬收入跻身顶尖行列。 1962年,在朋友金庸的鼓励下,他开始尝试新领域——科幻小说。 一个新的笔名诞生了:卫斯理。 第一部科幻《钻石花》在《明报》副刊连载 紧接着,《蓝血人》等作品奠定了卫斯理系列的独特风格,成为他最具标识性的代表作。 一生创作了140多部卫斯理小说,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他还曾代金庸续写《天龙八部》,其中他“写瞎”阿紫眼睛的情节,在文坛留下一段轶事。 香港电影业在六十年代末腾飞。 倪亦聪敏锐转向剧本创作,此后十余年间写了超过400部电影剧本。 张彻导演的《独臂刀》、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是其代表。 他的写作领域横跨武侠、科幻、侦探、言情,堪称全能。 高产与高酬使其在文化圈声名鹊起。他与金庸、古龙、黄霑、蔡澜交好,同列“香港四大才子” 金庸对他亦师亦友,其作品多在《明报》体系传播。 他与古龙情谊深厚,1985年古龙去世,他悲痛难抑。 1986年,倪亦聪皈依基督教,生活转趋低调。 1992年移居美国旧金山。2007年后返港居住,偶尔参与文化活动。 晚年他坦言创作激情消退,自谓“配额用尽”。 2022年7月3日,倪亦聪在香港离世,终年87岁。
1970年,陈独秀58岁的女儿陈子美身绑5个空油桶,带着小儿子偷渡香港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