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专家!”87岁的姜伯驹院士直言:卡住我们脖子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的教育!中国每年有800多万大学生毕业,可在数理化领域能有成就的却寥寥无几,能称得上世界顶尖科学家的更是少得可怜。 “为什么现代我们能拿得出手的顶级科学家少之又少?归根结底不还是教育的原因吗?”87岁的姜伯驹一语道破,他对目前我国的顶级人才储备看得十分清晰,而这却与他一生的经历密不可分。 姜伯驹的数学之路,很早就开始了。少年时,他的家庭有着极其浓厚的求知氛围,尤其是他的父亲姜立夫还是一位著名数学家,早早就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他16岁时便踏入了北大数学力学系,校园中到处都弥漫着建设新中国的激情,那时候的学习、考试方法都很独特,更加注重理解和思辨,而非机械记忆。 姜伯驹很喜欢那种学习氛围,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而这段经历也让他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学问在于“独立思考和扎实的根基,并不是表面的分数”,这也为他日后的教育理念埋下了根。 毕业之后,他就选择了留校任教,还成为了当时著名数学家江泽涵的助手,这一段经历更加加深了他对“教育”的理解,面对各不相同的学生,他开始真正理解了“因材施教”的含义。 姜伯驹常说:“我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搞一些研究。”而事实也是如此。上世纪70年代末,他首次访美,当时便敏锐察觉到了低维流形领域的盛行和蓬勃,然而这项东西在国内却仍然空白。 当时的姜伯驹已经在不动点理论上享有盛誉,在数学界的名气很大。然而,有着诸多学术成果的他,却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意外的决定:“宁愿少出点个人成果,也要做好中国的教育。” 他明白,个人研究得再好,也终究会过去;而一个学科的崛起、一代代人才的培养,才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石。 决心有了,那剩下的就得交给坚持和时间。于是,他开始如饥似渴地搜集国际上的最新文献,从零开始进行系统梳理,一字一句地将其中晦涩难懂的知识,转化为那些即便毫无基础的学生也能看懂的东西。 1980年夏天,他率先向北大学子介绍了低维流形,将这个在国外已经十分盛行的东西交给国内。次年,他便就此正式开设了一门新课。 他并非不知道这样一来,自己的学术成就将会受到影响,但他的目标却从不在此,而是中国各个学科的未来。 而他的心血也并未白费,他培养的王诗宬等年轻人,不仅学有所成,在国外深造之后也没有留恋国外的招揽,纷纷归国,成为了我国低维流形研究得顶梁柱,而且还一代又一代地培养着新的年轻人。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速发展,教育与国力之间逐渐形成了“不匹配”的架势。尤其是为了能够为国家发展而提供相应人才,教育领域甚至不惜采取了“应试教育”等揠苗助长的方法来培养人才。 诚然,这种方法能够为我国高速发展快速提供一大批可以胜任各个岗位的中坚人才,但在顶尖人才的培养上,却显得后劲不足。 这种情况被姜伯驹发现后,他当即便提出:“教育才是卡我们脖子的东西”。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未知的人,现如今我国的中坚人才已经不缺了,甚至是过于饱和了,应当将教育目的转向培养顶尖人才方面。 信源: 中国数学会|姜伯驹院士在中国数学会数学教育研讨会的发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育人是我的第一职责”——记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姜伯驹院士 文|礼想 编辑|萱萱老师
“这才是真专家!”87岁的姜伯驹院士直言:卡住我们脖子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的
寒烟笼碧水清
2025-07-04 01:35: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