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15师686团炮弹告急,全团只剩下3发炮弹,团长张仁初急得团团转。这时,一个侦察员告诉他:“城中的鬼子刚运来了几百发炮弹!”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0年2月的鲁南山区春寒料峭。 八路军115师686团炮兵连长李玉章蹲在掩体后,望着仅剩的三发九二式步兵炮弹愁眉紧锁。 作为全师仅有的两支成建制炮连之一,他们两门缴获的九二式步兵炮本是攻坚利器,可如今弹药告罄,重炮成了摆设。 每次作战前需向上级特批才能动用炮弹的窘境,让这位炮兵指挥官寝食难安。 此时的白彦镇刚经历激战。 686团击溃伪军夺占该镇不到半月,日军便从周边据点调集重兵反扑。 为避敌锋芒,团长张仁初率部主动撤出镇外,隐伏周边村落伺机反击。 日军进驻后,其动向被潜伏侦察员严密监视。 一日,侦察员注意到日军将大批木箱运进镇北小学,透过窗缝隐约可见箱内黄澄澄的炮弹——正是九二式步兵炮的专用弹药! 情报火速传至团部。张仁初当即将李玉章召至跟前: “鬼子的炮弹囤在小学校库房,机会就在眼前。” 李玉章闻言精神大振,眼中迸发出猎手般的锐光。 二人连夜制定作战方案:团主力在镇南佯攻吸引守敌,李玉章亲率精干小队潜入校舍夺弹。 子夜时分,战斗在镇南骤然打响。 枪声为号,李玉章带领十二名战士沿沟壑潜至学校后院。 月光下,校舍石墙厚实坚固。战士杨春生借微光发现教师卧室窗缝内码放着整齐木箱,判断为弹药存放点。 几人当即用撬棍插入石缝,轮番发力。砖石在巧劲下渐次松动,很快撬出可供人钻入的墙洞。 库房内景象令众人屏息:近三百发步兵炮弹分装于九十三个木箱,俨然一座弹药宝库。 战士们立即排成传送链,将弹药箱经墙洞递至校外壕沟。 搬运过程悄无声息,所有人清楚任何响动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 为防日军察觉,他们特意从库房最深处开始转移,即使敌人开门巡查也难以立即发现异常。 就在搬运将尽时,意外陡生。 一名战士被石块绊倒,木箱坠地发出闷响。 隔壁日军宿舍顿时骚动,脚步声与日语呼喝迅疾逼近! 千钧一发之际,守在门侧的杨春生奋力掷出手榴弹。 爆炸气浪暂时阻滞了破门的日军。 李玉章嘶声下令:“带弹药撤!”话音未落,机枪子弹已如暴雨般穿透门窗射入库房。 负责接应的1、2班战士闻声冲来,以密集火力压制日军。 李玉章指挥小队携最后几箱弹药突围时,左腿突感灼痛倒地——子弹贯穿了大腿。 两名战士冒死将他拖入沟中。 此时镇南主战场已陷入白热化,为掩护炮兵撤退,张仁初下令发起冲锋,双方展开惨烈肉搏。 日军遭此突袭竟施放毒气弹。 黄色烟雾随风弥漫,数十名战士相继倒地。 余部背负伤员撤入密林固守。 危机时刻,当地百姓冒险送来湿布掩住口鼻,帮部队熬过最危险的毒气扩散期。 对峙持续至拂晓,因镇内水井被八路军填埋,加之侧翼遭袭的恐慌,日军被迫仓皇撤离。 此役缴获的279发炮弹彻底改变炮连处境。 半个月内,李玉章指挥两门九二式步兵炮横扫鲁南地区,拔除日伪据点四十余处。 以往每开一炮都需反复斟酌的炮兵,如今可从容实施火力覆盖。 炮弹倾泻在日军碉堡上时,战士们笑称这是“鬼子送的铁年货”。 更重要的是,这批炮弹促成了八路军在鲁南战场最成功的反扫荡作战。 十天后日军集结两千余人再犯白彦镇,落入预设伏击圈。 获得充足补给的炮连大显神威,炮弹精准落入日军行军队列,炸得敌军人仰马翻。 此役日军抛下三百多具尸体溃退,八路军则趁机将抱犊崮与天宝山根据地连成整体,鲁南抗日局势为之一新。 靠着“虎口夺弹”的胆识与智慧,李玉章带出的炮兵连成为115师攻坚克难的王牌。
1940年,吴凤翔刺杀日军少将,走到门口时,他发现里面有好几名日军,刺杀没有把握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