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熊向晖已经63岁了,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叶剑英知道后

指尖流沙呐 2025-07-03 22:36:01

1982年,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熊向晖已经63岁了,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叶剑英知道后,有点生气地对熊向晖说,怎么退下来,也不和我打声招呼?叶剑英认为,熊向晖能力强,应该再发挥余热,他想让熊向晖到荣毅仁领导的中信集团担任党组书记兼副董事长。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1982年,熊向晖带着一纸正式文件被任命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党组书记、兼任副董事长,这份任命不是他主动争取来的,也不是一次普通的组织调整,而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转向,一场针对国家未来发展格局的布局。 就在几个月前,熊向晖递交了退休申请,准备从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的岗位上退下来,组织上批准了,原本以为从此可以归于安静生活。然而,这一决定迅速传到了叶剑英那里。 叶剑英对此并未平静接受,反而在听说的当天就向中办询问详情,他不同意熊向晖的“功成身退”,也不接受一位关键人才就此从国家主线上消失。 熊向晖过去几十年积累的能力,并不是普通领导干部可以复制的,他曾在情报战线上掌握国民党高层核心动态,又在新中国成立后转入统战系统,长期参与党外人士的工作协调。 他对系统、人脉、政策和现实有极强的穿透力,他不是技术型干部,也不是纯政治性人物,更像一座复杂的枢纽,能让政治与现实之间的缝隙变得可控。 叶剑英并没有当面向他表达意见,而是采取另一种方式,他向时任中信负责人荣毅仁提出建议,明确指出:中信刚起步,基础薄弱,缺的不是资本,而是方向和制度。 而在这方面熊向晖是极合适的人选,于是,调令便迅速成形,熊向晖到岗之后,没有任何过渡期,他知道时间紧迫,中信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企业,不只是搞外贸,更是制度试验田。 他首先解构组织结构,把各项制度从过去的审批逻辑中剥离,重新按项目、权限、市场方式进行划分,他要求各业务负责人定期汇报,不汇形式材料,而是现场讲问题、讲过程、讲底线。 有一次,某大型出口项目因关务问题卡在深圳海关,他没有等企业自解,而是亲自下去处理,他不借助行政命令,而是协调相关部门,调动过往在统战、系统协调中的经验,用事实和数据打通政策理解差异,最终让该项目按期执行,避免了上千万的损失。 他的做事风格不同于传统的国企高管,他从不推脱责任,甚至在关键问题上亲自介入,他不是简单依靠过去身份办事,而是把自己转化成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系统。 为了提升中信的海外业务承接能力,他主导成立专门谈判小组,对国际合同、法律框架、税务结构逐项分析,他要求团队了解的不只是市场,更要理解对方国家的政策节奏。 他曾提出:如果谈判桌上看不懂对方政府背后的行为逻辑,就永远抢不到先机,他不仅关心项目执行,还着手搭建中信的内部治理架构。 他推动成立董事会制度,并设立若干监督机制,强调各业务单位权责清晰,有人不理解他的做法,觉得过于繁琐,但时间证明了他的前瞻性——这些制度后来成为中信制度化、市场化的重要根基。 在中信的几年时间里,熊向晖不仅提升了公司运行效率,还在关键时刻做出战略判断,1984年,中信准备设立海外融资平台,国内尚无成功经验。 他建议引入香港现成金融架构,由中信控股一家香港子公司,再通过其控股多家海外子公司,以此规避汇率、监管等问题。 这个方案当时被视为前所未有,但熊向晖力排众议推动实施,最终该结构成功运作,为国家带来了第一批稳定外汇收入。 回顾他退休前的岁月,熊向晖在统战系统内拥有极高声望,他曾多次代表党与民主党派高层沟通协调,主持各类党外人士的政策宣讲会。 他对各民主党派负责人背景、个性、倾向熟稔于心,能够因人施策,在谈判中始终保持平衡,他不搞施压,而是借助逻辑和历史事实让对方接受现实。 他认为真正的统战不在于收编,而在于把不同立场的人团结在共同目标下,他这种工作风格得到了高层一致认可,他从不抢功,也不藏私,政策推动不打折扣,人员使用以能力为先。 因此,当他提出退休时,叶剑英才会极为不满,在叶剑英看来熊向晖此时退出,意味着国家将少了一位能够真正理解当前转型逻辑的实干者。 他明确提出:这个时候,正是用人之际,不能让熊向晖脱离实际系统,熊向晖本人没有拒绝安排,也没有表示推托。 他向来不讲客套,接令之后,直接进驻中信办公,三天内完成工作梳理,开始进入一线,他从不讲曾经的辉煌,也不炫耀过往的成就。 他认为每一个岗位都是新的战场,过去的荣誉不会给当前的任务增加任何便捷,他在中信的几年里,为企业制度建设、海外拓展、政策协调建立了多项机制。 最重要的是,他把一个过去只靠“国家背景”的单位,推进成了拥有独立运作能力的市场化公司,直到完全离开中信,他才真正退休。

0 阅读:3
指尖流沙呐

指尖流沙呐

指尖流沙